西部崛起,创新中国再添高地

佘颖 2025-09-08 21:42:15

在西北工业大学的实验室里,一项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专利技术,只花了两个月,就通过“专利作价入股+政企协同孵化”模式,转化出后期市场估值2亿元的企业。

这样的高效转化并非孤例,它正是西部地区知识产权运营能力显著提升的一个缩影。截至今年6月,西部地区有效发明专利量达到53.1万件,有效注册商标量达到700.6万件,累计认定地理标志产品978个,数量均保持稳步增长。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衡付广认为,这充分表明西部地区创新能力在持续提升,“成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板块。”

这片曾见证丝路驼铃的热土,如今正通过知识产权全链条的系统性突破,逐步成长为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重要支点,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战略纵深和强劲动力。

快用活用,专利转化跑出“西部速度”

打通知识产权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是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关键。依托西安、成都、重庆等西部城市雄厚的高校与科研资源,西部地区正全力推动专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让品牌商标释放巨大价值。

西北工业大学李贺军院士团队的转化案例就是其中的代表。该团队长期研究高性能摩擦材料与陶瓷隔热阻燃材料的研究,2024年6月,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为了让科研人员专心攻关,学校畅通转化通道、争取政策扶持、对接投融资机构,为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提供全流程服务,破解科技成果“不会转”的难题。2024年7月,李贺军院士团队以专利作价入股的方式,组建西安博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也就是说,项目仅用2个月就实现了科技成果向企业实体的转化。公司成立不到半年,已成功获得3750万元的融资,市场估值达2亿元。

不仅专利转化硕果累累,以地理标志和商标为代表的品牌效应也在西部经济发展中展现出巨大能量。据西安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杨佐涛介绍,西部地区通过发挥“专利技术+商标品牌+版权创新”的叠加效应,促进传统与新潮融合发展。西安可视可觉公司《兵马俑VR影院》项目,用数字化手段让千年兵马俑“活起来”,荣获“第二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奖”;“唐妞”“壹秦”等把唐俑、秦俑元素融入潮玩文创,靠专利、商标构建起保护网;“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等以商标品牌整合文化资源,让散落的历史符号形成集群效应。

从专利作价入股到商标专利赋能,西部地区正通过将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转化模式,打破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困境,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新的西部经验。

系统保护,文创IP绽放“西部创意”

知识产权保护是激发创新活力、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保障。这两年,西部文旅市场爆火,带火了文创周边销售,但随之而来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

以“绒馍馍”为例,2024年,大相科技(西安)有限公司以西安肉夹馍为原型设计出这个毛绒潮玩,很快成为西安文创顶流。人红是非多,毛茸茸的小明星遇到了侵权假冒,严重影响公司经济收益和品牌形象。

2025年3月15日,西安市版权局、市场监督管理局、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发布《关于尊重保护毛绒潮玩“绒馍馍”知识产权的联合公告》,并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通过多部门协同织密保护网,正版‘绒馍馍’的销售额半年内增长超50%,有效维护了首发利益。”杨佐涛介绍。

西安城墙管理委员会则探索出一条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新路径。他们构建“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并基于数字方舱项目,完成了72项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形成丰富数据资产。

借助这些数据和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能实时监测城墙裂缝、位移、沉降等情况,研发变形趋势预测算法,为预防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在文旅运营方面,通过对游客来源地、年龄结构等数据展开深入分析,实现文旅产品供给的精准设计,有力优化客流调控。

从文创产品到文化遗产,从打击侵权到数字保护,西部地区正在构建全方位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传统文化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政策引领,优化环境激发“西部活力”

良好的政策环境是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西部地区通过制度创新和服务优化,打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

据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局长沈黎萍介绍,2024年12月,陕西省推出“灵犀计划”,以“政策引导+政府服务+区域协同+市场运作”四位一体,建设“政产学研金介”深度融合机制。

计划启动以来,已面向氢能、数控机床、钛及钛合金、商业航天等重点产业举办四场线下活动,建成氢能、钛及钛合金2个产业专利池。匹配推介1000余条高价值专利,促成技术对接、资本对接30次,专利转化签约金额1.5亿元。

“灵犀计划”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如何打通知识产权变为真金白银的堵点。

陕西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李嘉辉介绍,当地出台科技金融50条措施,对知识产权金融作出专门安排,设立“秦知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补偿金,为贷款额度3000万以内的中小微企业最高给予50%的风险补偿。构建知识产权保险补贴政策体系,2023至2024年,已为232家次企业补贴保费300余万元,全省专利、商标质押贷款近103亿元。

2024年西北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在深交所成功发行,两期产品为22家企业融资1.67亿元。2025年规模1亿元的知识产权资产支持型证券在深交所发行,成为中西部首单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支持的知识产权资产支持型证券。

创新环境好不好,企业最知道:企查查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西部地区高新企业存量增速连续多年超过当年全国平均增速。截至2025年8月底,全国共有存量高新企业50.37万家,其中6.72万家在西部地区。此外,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构建的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培育库中,西部地区2361家高成长性企业入选,占全国四分之一。

随着西部创新的崛起,中国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度与广度正在被全世界看到。衡付广介绍,继去年第十八次中欧两局局长会议在成都成功举办之后,今年第十六届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又将在西安召开。这些高端国际会议落地西部,代表了国际社会对我国西部地区创新能力的高度认可。

这种认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实力基础之上——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刚刚发布的2025全球创新集群百强榜中,中国一共8个创新集群入选前30位,其中西部地区占了两个,分别是成都位列第24、西安位列第29。这一排名不仅标志着西部创新能力的飞跃,更标志着创新活力正从沿海向内地纵深发展,在中国广袤的版图上全面开花。(经济日报记者 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