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活力新疆日日新

本报记者 乔文汇 耿丹丹 2025-09-08 06:59:04

开栏的话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70年来,天山南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本报今起推出“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栏目,重点展现70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在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丽新疆新征程上,新疆各项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在新疆东南角,若羌县的片片枣园里,饱满的果实迎风摇曳。秋风起时,便进入红枣糖分累积与着色冲刺期,青色的果实开始披上红色的外衣。“今年枣树挂果率和品质,比往年都好,又是一个丰收年。”望着颜色渐深的红枣,若羌县瓦石峡镇农民李清华乐得合不拢嘴。

在新疆西北角,阿拉山口铁路口岸站汽笛声声,目前这里通行的班列线路达125条、通达21国。截至9月初,今年经过此站的中欧(中亚)班列突破5000列。阿拉山口站运转车间主任闫华鹏说,阿拉山口铁路口岸不断开通新线路、通达新城市,班列装载的货物品类越来越丰富。

在新疆中部的乌鲁木齐,新疆八一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车间里,翻滚的钢水带着炽热的气息,变身高强光伏钢等新型产品;新疆国际大巴扎烟火气十足,焕发文旅新活力;盐碱地上稻浪起伏,戈壁池塘“海鲜”畅游,牧旅融合等新探索正推进乡村蝶变。

“三山”新潮奔涌,“两盆”活力升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166万多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上,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用团结奋斗书写壮丽的时代答卷,天山南北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秋阳洒照,各类工程车往来穿梭,新疆西数智控智算中心项目在乌鲁木齐市加紧建设,计划年底投产运营。乌鲁木齐西数智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禹宁介绍,项目总投资12.5亿元,将为本地“算力+产业+生态”融合发展提供支撑,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乌鲁木齐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形成现代物流等2个千亿元级产业,新材料等4个500亿元级产业,装备制造等8个百亿元级产业,加速布局智算中心等新兴项目,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放眼全疆,2024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2万亿元大关,产业向新向绿向优趋势明显。

“今年,新疆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信厅党组书记、副厅长赵曦峰告诉记者,新疆已累计认定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530家、产业创新研究院22家,攻克了风电机组偏航集电环等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核心技术。

以瓜闻名的哈密市,正加快全国哈密瓜特色鲜果全产业链平台建设,以“哈密瓜IP”牵引农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诠释“瓜果之乡”新变迁。“我们不断推进哈密瓜种业创新、分级认证标准制定、标准化种植、产品创新、精深加工、品牌建设、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初步构建起覆盖疆内外的全产业链。”哈密市委副书记、市长吾拉木江·热依木说。

“三山两盆”一幅画。新疆立足资源优势,擦亮“新疆是个好地方”品牌,深入实施旅游兴疆。2024年,新疆接待游客3.02亿人次,同比增长14%;游客总花费3595.42亿元,同比增长21%,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我们邀请老艺人驻场,让游客深度感受新疆民俗文化的魅力。”在喀什古城经营“买买提大院”,从事“演艺+美食”生意的司马依江·喀斯木感慨:“新疆越来越吸引人,最受益的就是各族乡亲们。大家要继续努力,一起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我走过多少地方,最美的还是我们的新疆,博格达峰遮不住金波银浪,塔里木的石油新城灯火辉煌,亚欧彩虹伸向那天空海洋,一块宝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司马依江·喀斯木话音未落,一首《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响起,游客们纷纷跟唱,传递友谊、表达祝福,热烈欢快的气氛在喀什古城蔓延……(经济日报记者 乔文汇 耿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