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3 06:59:52
1922年生于山西省崞县(今山西省原平市)的郭效远,1939年底加入八路军120师警备6团,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44年入党,1963年离休。如今虽逾百岁,抗战时的点滴仍刻在他心间。
“1942年初冬,雁北冰雪满地,部队却无冬衣。”郭效远回忆,当地抗日政府动员老乡卖羊毛,可部队没裁缝,乡亲们便齐上阵,男人们用小棍把羊毛打绒,妇女们徒手将羊绒拍成衣形,塞进两层单衣缝合。有的老乡心疼战士,从家拿出舍不得用的破旧布头缝进去,让冬衣更暖更结实。“部队常转移,一件冬衣要麻烦好几处乡亲,薄薄的羊绒衣里,裹着的全是老乡们的心血。”
同年的一个行军夜,郭效远感冒晕倒,老乡用毛驴将他驮到医疗所。病愈归队前,房东大叔大婶挨家凑白面、去野外挖野菜,还拿出仅有的鸡蛋,给他包了一碗饺子。那碗饺子的滋味,郭效远记了一辈子。
1945年春,部队北上大青山开辟根据地,供给处主任杜杰英奉命率队送补给。“从偏关到目的地五六百里,需经敌占区,行至中途,他们遭敌骑兵包围。杜杰英指挥大家拼死护住物资。”郭效远告诉记者,从拂晓战至下午,终因敌众我寡,全体人员牺牲。
让他记忆犹新的还有老乡郭应舟。1945年8月,攻打绥远城时,部队因敌增援需撤退,郭应舟挺身而出,用机枪压制敌军掩护战友,自己却壮烈牺牲。不久之后,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战士们含泪欢呼——“英烈们的血,没有白流”。
“和战友们一同出生入死的那些日子,为国家为民族而战的那段经历,虽苦虽难,但却是我数十个春秋中最难忘的日子。”郭效远说,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军民情与英烈志,希望后辈们能牢牢记住,并延续下去。(经济日报记者 梁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