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桐柏:乡村游“火”了 农村“活”了

夏先清 2025-09-02 21:07:15

“趁着暑期带孩子自驾过来,一路上风景美不胜收,可玩可看的地方太多了!特别是那道月河炖鱼,鲜香味美,这次旅行体验超出预期!”8月31日,来自湖北的游客张田笑着竖起大拇指。独具韵味的传统村落、云雾缭绕的连绵茶山、承载记忆的红色展馆、趣味十足的竹筏漂流……河南省桐柏县月河镇美丽的风景吸引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月河镇距桐柏县城近,东与湖北省随州市淮河镇接壤,境内“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貌,孕育了优良的生态环境,也留存下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立足这份“家底”,月河镇精准锚定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不断优化旅游产业布局。与此同时,该镇主动打破地域壁垒,与湖北省淮河镇“跨省结亲”,共同成立淮南文旅产业示范带联合党委,开启“跨界抱团、区域共赢”的发展新模式。

在这一模式推动下,一系列标杆项目相继落地——淮南旅游公路顺利通车,让两地交通“无缝衔接”;南阳地区第一党小组展馆建成开放,唤醒红色记忆;万亩茶园绿意盎然,成了生态与产业融合的典范;桐柏山竹筏漂流、在水一方乡村度假区等项目投入运营,丰富了旅游体验……旅游与农业、文化、交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催生出多元化的旅游业态,为城乡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对红色资源的生动转化,是桐柏文旅融合的亮眼一笔。在月河镇的南阳地区第一党小组展馆内,讲解员丁吉野正带领研学团成员重温革命历史:“1926年,这里点燃了豫西南的革命星火,无数先辈为了理想信念不懈奋斗……”作为当地重点打造的沉浸式研学项目,“重走红军路”现场教学每年要开展120多场,累计有超3万人次在这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红色基因在沉浸式体验中代代相传。

桐柏县精准把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逻辑,打造了徐寨村千亩荷花基地、BCI国际盆景大师吴德军的盆景园、笔架山万亩林果采摘基地、尖巴巴农场等一批集农业生产、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尤其是月河镇袁庄村以万亩茶园为核心,联合龙头茶企构建“观光+研学+体验”全产业链:游客可以走进茶园体验采茶乐趣,在茶厂观摩制茶流程,还能参与茶文化研学课程;同时,茶文创产品、茶点心等衍生品的开发,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条。更有特色的是,茶园还推出皮影戏实景演出,让传统文化与茶旅体验碰撞出别样火花。如今,袁庄村的茶旅产业年创产值超2000万元,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随着游客数量增多、产业规模扩大,群众对便捷交通的需求日益迫切。为此,桐柏县全力推进淮南旅游公路建设。如今这条全长24公里的公路已正式通车。公路北起桐柏县映山红康养小镇,南至湖北省淮河镇,像一条“金纽带”串联起徐寨村千亩荷塘基地、桐柏山淮河源竹筏漂等12个景点,将康养游、红色游、茶园游等特色主题线路无缝衔接,打通了区域旅游“大动脉”。

依托这条“黄金通道”,桐柏县还与湖北省周边景区建立起“资源共享、客源互引”的协同发展机制。“我们坚持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湖北有西游记漂流,我们就主打荷塘休闲;他们有神农部落,我们就深耕茶文化体验,通过差异化体验吸引游客。”月河镇党委书记周红霞介绍。差异化发展策略让桐柏文旅形成独特竞争力,带动沿线农家乐、采摘园生意火爆,农副产品销量大幅提升,真正实现了“路通业兴”的良好局面。

图为游客在体验“竹筏漂”乐趣。李彦摄

图为游客在月河镇在水一方乡村度假区(民宿)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李秋墺摄

闲置资源的盘活利用,是桐柏文旅融合的又一巧思。“村里的小学闲置后非常可惜,现在改成这么漂亮的民宿,来玩的人多了,村里又热闹起来了!”站在“在水一方”民宿的院子里,月河镇老街村村民方忠龙望着眼前的白墙黛瓦,脸上满是欣慰。

这片充满生机的区域,正是当地盘活闲置资源的生动案例:通过引进精品民宿运营商“隐居乡里”,采用“以用代管”模式,将曾经废弃的小学改造升级,打造成集民宿、咖啡馆、手作工坊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区。自2024年5月正式运营以来,“在水一方”民宿已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不仅为附近村民提供了数十个就业岗位,还能带动村集体年增收约60万元,让“沉睡的资产”真正变成了“增收的活水”。

“我们将持续深挖生态、文化和区位等优势,探索农文旅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带动乡村发展、农民增收。”桐柏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县政府副县长迟赵冰表示,“未来的桐柏,一定会更有看头、更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