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2 08:02:39
上合组织发展最牢固的基础在于文明互鉴,最深厚的力量在于民心相通。上合组织成立以来,人文交流之路越走越宽,在“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引领下,人文交流蓬勃发展,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不断夯实长远发展的民意基础。
理念路径创新。在文明互鉴过程中,中国提出的新文明观、全球文明倡议等与“上海精神”强调的“尊重多样文明”一脉相承,充分尊重成员国的文明多样性和各自选择的发展道路,在求同存异中推动不同文明间交流对话,推动人文交流合作不断向前发展,开创了一条文明共存共荣的新路,为上合组织全方位合作夯实了根基。
合作机制完备。在法律基础方面,上合组织制定了一系列人文合作政策文件,包括《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宪章》《上合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等文件,还有专门性的合作协定,涵盖上合组织人文合作的主要领域。在机制层面,已形成涵盖不同层次、较为完善的人文合作机制,既有元首峰会、总理会议等为上合组织国家间的合作确定方向,也有部长级会议制定行动计划,还有司局级的工作组,负责起草和落实达成的文件和计划。除官方机制外,多国还建立了民间交流机制,比如乌兹别克斯坦成立上合组织民间外交中心、塔吉克斯坦成立上合组织友好合作中心等。
品牌项目涌现。上合组织人文交流合作拥有一批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力大、具有示范效应的品牌项目,比如主题年活动,2021年是文化交流年、2023年是旅游年、2024年是生态年、2025年是可持续发展年。依托主题年活动,上合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显著推动了文化、旅游、环保等领域的合作深化。此外,青年交流营、青年科技创新论坛、鲁班工坊、减贫论坛、妇女论坛、民间友好论坛等项目,进一步筑牢上合组织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推动各成员国增进团结互信、加强互学互鉴。
合作亮点频出。其一,旅游合作潜力充分释放。上合组织国家有140多个文化历史遗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成员国间的旅游合作以及“上合组织八大奇迹”系列活动、“上合之夏”“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等多边合作积极开展,不仅带动地区国家间的文明互鉴和人员交往,更促进了一系列文旅产业开发,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其二,医疗卫生合作提升民众获得感。医院合作联盟、医药合作发展大会、传统医学论坛、远程医疗合作平台等如火如荼,受到各国民众热烈欢迎。2023年至2024年,中国派遣“健康快车国际光明行”专家团队为上合组织国家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手术2000例,在当地获得广泛好评。其三,人才培养渠道日益成型。上合组织教育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上合大学的组建,该大学是由上合组织各成员国遴选出来的项目院校组成的一个跨国大学网络。近年来,中国20所院校已与上合组织国家约60所高校促成了7个领域1200多名学生交流往来,专业方向扩展到11个,学生培养从硕士研究生拓展到本科生和中职学生,不仅夯实了成员国间的教育合作基础,而且成为开展国际高等教育合作的新载体。
“上合组织大家庭”地处亚欧大陆,历史上丝绸之路贯通域内,各国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正是得益于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上合组织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差异,树立了新型国家关系典范,越来越多国家申请加入“上合组织大家庭”,不断汇聚更大范围的国际共识,推动完善全球治理。
展望未来,需以更加务实高效的行动促进上合组织国家间的“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为本地区及世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一是因地制宜、深入推进人文交流机制化、长效化。将人文合作进一步落实落细,制定阶段性目标和实施步骤。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和标准,共享人文交流合作成果。二是继续打造好艺术节、上合大学、传统医学论坛等人文品牌项目,用好青年交流营、妇女论坛、媒体论坛、民间友好论坛等平台,发挥好上合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等社会团体作用,搭建各国人民相知相亲的桥梁。三是优先选择文化、医疗卫生、旅游、科技、教育、扶贫等多数成员国亟需发展的领域作为合作突破口,打造更多接地气、聚人心的品牌项目,不断赋能“上合组织大家庭”建设。
(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亚所副所长、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