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30 09:17:23
胶卷业务曾是柯达的利润支柱,却也成为阻碍其自我革新的枷锁。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数码相机的发明者是柯达,但真正推动其普及、完成市场替代的却是竞争对手。2003年,虽然步入寒冬的柯达宣布全力向数字产品转型,但市场从不宽容迟到者。当技术大潮奔流向前,舞台已属于新的参与者——
近日,柯达公司发布最新财报,其中一个数据引发市场关注:公司将有5亿美元债务到期,而眼下缺乏确定的融资渠道来偿还。一时间,“柯达即将倒闭”的传言迅速扩散。公司随即发表声明称,“有信心化解当前债务压力,不会轻易退出市场”。然而,舆论并未因此平息,市场仍在反复追问:一个百年品牌,缘何陷入困境?
疑问的背后,是人们对柯达跌宕命运的复杂心绪。在20世纪,柯达曾是美国工业和文化的象征,与好莱坞电影、家庭合影和新闻影像紧密相连。但今天,它却被不断传出的危机新闻包围,成为现实的商业案例。
1879年,摄影爱好者乔治·伊士曼研发出干版技术,简化了底片处理流程。两年后,伊士曼在美国小城罗切斯特创立伊士曼干板制造公司,开启创业之路,这便是柯达公司的前身。此后几十年,柯达以一个个极具创新性的产品,颠覆了摄影市场。
1900年,柯达推出布朗尼相机,售价仅1美元。同时,柯达还提供胶卷冲洗和打印服务,用户拍摄后将胶卷寄回公司,由柯达完成冲洗和打印再寄回,彻底免去了复杂的显影过程。这些设计,使摄影从专业技术转变为大众日常娱乐,也让柯达“你按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的理念深入人心。布朗尼相机推出第一年就卖出15万台,后续更新的版本在此后数十年间一直备受市场欢迎。
1935年,柯达推出柯达克罗姆彩色胶卷。它极大丰富了摄影表现力,使摄影作品能够呈现出更加真实和生动的色彩。这种彩色胶卷迅速被新闻摄影师、广告公司和好莱坞电影广泛采用,推动了彩色影像在大众传媒和艺术创作中的普及,提升了摄影的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也巩固了柯达在全球影像市场的主导地位。
20世纪中叶,柯达在美国占据约90%的胶卷和85%的相机市场份额,稳坐行业巨头的宝座,进入最辉煌的时期。
然而,新的技术力量已经在悄然酝酿。1975年,柯达工程师史蒂文·赛尚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本该引领柯达进入另一个辉煌期。然而,柯达管理层却被自己手中的“金矿”蒙蔽了双眼——因为担忧新技术会动摇利润丰厚的胶卷业务,将其束之高阁。
进入20世纪90年代,数码影像技术逐渐成熟。富士、佳能、尼康等日本企业果断转型,推出一系列数码相机产品,快速占领市场。此时的柯达仍被利润诱惑,对于转型数码业务缺乏决心。
2002年,柯达的产品数字化率仅为25%,竞争对手富士的产品数字化率已达到60%。这段时间,胶卷市场需求骤减,柯达影像业务利润下滑超过70%。
2003年,步入寒冬的柯达终于宣布,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全力向数字产品转型。然而,市场从不宽容迟到者,柯达在此后的竞争中极为被动。2004年,公司一次性推出6款数码相机,却因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与产品差异,很快陷入低价竞争。2006年,柯达被迫出售整个数码相机制造业务,核心市场彻底拱手让人。
为维持现金流,柯达接连出售医疗影像部门和专利资产,但收效有限。与此同时,智能手机的崛起对整个相机产业形成新的冲击。苹果、三星等手机厂商不断提高手机摄像头性能,逐步取代大众对独立相机的需求。数码影像市场迅速被重构,柯达已无力追赶。
2012年,柯达申请破产保护,经过重组转向商用印刷、数字成像和新材料领域,但公司已难以恢复昔日的影响力,一直艰难度日。不时传出的各种关于柯达的新闻,都映照出这家企业的沉沦。
创新的力量不会因某家企业的迟疑而停步,数码影像和智能手机拍摄的普及是技术演进的必然结果。柯达的胶卷业务曾是利润支柱,却也成为阻碍自我革新的枷锁。企业一旦陷入路径依赖,往往难以突破。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数码相机的发明者正是柯达,但真正推动其普及、完成市场替代的却是竞争对手。柯达的命运警示企业:今天的优势可能成为明天的负担,今天的利润也可能转化为明天的障碍。只有勇于否定过去,敢于牺牲短期利益去开拓未来,才能避免被历史淘汰。
罗切斯特一度是美国最大的工业园区之一,被称为“柯达城”。如今,那里早已不复当年的繁华,昔日喧嚣的厂房多数被拆除或出售。当地居民依旧怀念曾经的“柯达时刻”,因为那不仅代表一张照片的温情,也是城市繁荣与社区记忆的缩影。然而,怀旧无法复现历史,技术大潮奔流向前,舞台已属于新的参与者。(经济日报记者 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