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30 07:00:53
海南的日光向来慷慨且热烈,一棵棵高大的椰子树在烈日下高耸挺立,如同一个个坚强的战士。站在定安县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碑所在的山脊上,俯瞰眼前宁静和谐的村镇,先辈的革命誓言仿佛仍在心头萦绕。
海南,这座曾被大海隔绝、被敌人觊觎的孤岛,孕育了一场持续二十三载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在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不时能看到不同年龄段的参观者。
游客郑大坤特意带着孙子来参观。从他记事时起,就常听长辈说起一段段抗战图强的故事:“没有当年的抗战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一定也要让孩子们知道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
这个暑假,“尺翰映山河——海南红色家书中的时代记忆”展览在海南省博物馆开展。展览展出了11封革命先辈的家书,一封封饱含时代记忆的信笺,引领观众走近先烈们的峥嵘岁月,触摸红色家书蕴含的精神脉动与信仰光芒。
“我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而牺牲,我的革命目的达到了。惟是对你很对不住……慧根呀!我不忍说了,继我志呵!继我志呵!”1927年6月28日,海南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与革命活动家之一王器民,在狱中给妻子高慧根写下绝笔信这样说。
正是这样的琼崖共产党人,带领琼崖人民坚持孤岛奋战,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光辉范例。
在海南,这样的抗战故事数不胜数,汇聚为琼崖抗日的壮歌。他们不只是历史书上的章节,而是活生生的血肉,更是这片土地上永不褪色的印记。
行走于海南山野村落,常会遇见一些有故事的老人。他们的皮肤被热带阳光镀成了古铜色,皱纹如海浪般层层叠叠,标记着岁月的痕迹。坐下与他们共饮一壶老爸茶,他们便会用带着琼州口音的方言,不紧不慢地讲述那些过往的故事。故事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有血有肉的人和令人难忘的点滴。
现任海口市琼山区云蛟村第二支部书记、村委会委员的冼恩喜,2018年大学毕业后选择返乡工作。冼恩喜的曾爷爷冼际堂,1928年参加琼崖工农红军,后在一次战斗中牺牲。
这些年,冼恩喜收集整理家史、村史,为到访者讲述潭口渡口阻击战历史。“作为村里的年轻一代,不能忘却这段历史。我们要继续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让潭口渡口阻击战的历史被更多人了解,进而激励大家更好地建设今天的幸福生活。”
当年的琼崖革命究竟什么样?寻访中我们一次次被震撼:用椰子壳做的碗、山竹编织的草鞋、树皮制成的纸张、自制的墨水……一位老红军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每个人每天只有一小把米,靠野菜野果充饥。但没有一个人逃跑,因为我们知道,除了革命,无路可走”。
琼崖革命最动人的地方,不在于它的胜利,而在于它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的坚持;不在于它的规模宏大,而在于每一位先烈的奋斗和牺牲。
“山不藏人,人藏人。”简单七个字,道尽了琼崖革命感召人心的原因——革命不是靠山的庇护,而是靠党和人民共同为信仰而牺牲、奋斗的决心。(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潘世鹏 覃皓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