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阅读选择权

于 浩 2025-08-27 06:44:30

如今,电子阅读器、阅读类手机应用以及新闻聚合平台等数字阅读途径,丰富了人们的选择,有力推动了全民阅读的普及与发展。但同时,在所谓“知你”“懂你”的智能算法作用下,读者往往接触到内容与观点趋于同质化的信息。这种“信息茧房”效应让许多人困惑:为什么科技发展带来了数字阅读的山高海阔,自己反而被困在了信息孤岛。

心理学有个词叫“证实性偏差”,指的是人们在搜集信息或作出判断时,常常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关注与自己既有观念和态度相一致的信息,忽视或排斥与之相矛盾或不同立场的内容。为了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进而增加对平台的好感度,平台自然会想到运用算法将与人们喜好一致的内容推送过去。换言之,是平台抓住了用户的潜在倾向,在运用算法机制迎合倾向的同时进一步放大了它。因此,虽然监管部门一直在推动算法向着更加透明、开放和多元的方向进化,但若要做到“兼听则明”,关键在于读者自身。

要摆脱对算法的深度依赖,读者应强化主体意识,注重培养健康多元的“信息饮食习惯”,不断提升综合素养;而不是一味“跟着感觉走”,被动吞咽算法投喂的快餐。“信息茧房”的形成,容易使人们“口味固化”,大脑无形中变得“挑食、偏食又懒惰”,深度思考与批判能力退化。我们不妨从师长好友的推荐、实体书店的偶遇中,有意识地接触不同立场、不同视角、不同领域的优质内容。多了解“硬币的另一面”,才能让思维的火花产生碰撞,打开阅读新天地。

无论何时,不要放弃“深阅读”和“慢思考”。将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相结合,可在数字阅读高效泛读的同时,寻找希望深度了解的领域,定期留出时间再选择纸质书籍、长报道、学术论文等进行沉浸式阅读,提高文化素养。也可以主动拓展社交圈,与观点各异的人进行深度交流,较长时间地反复思考和探讨一个问题,通过输入和输出锻炼认知和思维。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阅读的价值早已不局限于知识积累,而在于捍卫思想疆域、拓展思维边界。我们要把阅读选择权牢牢握在“人”的手中、有温度的手心里,听多元的声音、看不同的风景。(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