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6 20:43:55
当前,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在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渗透,重塑创新生态,催生产业变革,完善社会治理,进而形成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总体要求,提出分阶段目标,部署重点领域行动,有利于统一思想、强化全社会共识,为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深度融合,更好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充分认识我国推动“人工智能+”的优势和有利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市场空间巨大,发展人工智能前景广阔”。我们要充分用好我国的独特优势,推动人工智能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渗透,不断拓展应用广度和深度,更好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人工智能发展成果。
丰富的数据资源为“人工智能+”提供基础支撑。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要素,是发展人工智能的重要基础。2024年,全国数据生产总量达41.06泽字节(ZB),同比增长25%。我国数据资源规模优势持续扩大,数据存储结构持续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布局,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活跃度稳步提升,数据要素市场化、价值化进程进一步提速,为“人工智能+”提供数据基础支撑。
完备的产业体系为“人工智能+”提供丰富场景。我国已经形成规模庞大、配套齐全的产业体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完备的产业体系,不仅有利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扩散,形成“人工智能+”的综合优势,也为人工智能应用落地提供了丰富场景,推动“人工智能+”模式创新和迭代升级,形成生态式发展格局。
超大规模市场为“人工智能+”开辟广阔前景。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潜力十分巨大。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突破50万亿元,并有望在不久将来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超大规模市场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和创新成本,激发企业将人工智能嵌入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为“人工智能+”提供有力保障。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近年来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工作部署,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此次印发的《意见》,对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做出具体部署,形成推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良好政策制度环境。
二、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实施“人工智能+”行动,需要前瞻谋划、系统布局,明确阶段性目标。《意见》明确了到2027年、2030年、2035年的发展目标,其中2030年是“十五五”规划完成之年,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目标是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2035年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之年,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目标是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意见》按照分类分行业统筹指导的原则,聚焦人工智能在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等领域的深度应用,提出“人工智能+”的主要任务,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各业或各种应用场景相结合,更好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人工智能推动“观察—假设—验证”的传统科学研究范式,转向以数据和算力驱动为特征的精准科学研究范式,通过对海量数据中隐含规律的挖掘与分析,突破了传统科学研究范式受限于人力、时间及数据的瓶颈约束,将复杂问题转化为可计算任务,显著缩短科学研究周期,进而促进基础研究科学发现和发明效率极大提升,应用科学和工程领域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二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有效提升制造业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推动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脑机接口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人工智能在生物育种、病虫害监测等场景应用,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高端农机装备,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客服、智能投顾、智能物流,探索从数字赋能的互联网服务向模型驱动的智能服务变革,推进服务业向智向新发展。
三是“人工智能+”消费提质。推动形成人机协同的消费生态体系,培育消费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开发智能终端产品,扩大智能消费空间,增强人工智能对提振消费的积极作用。推动人工智能在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家政服务、养老托育、文化旅游等场景规模化应用,开发更多智能服务工具,让“AI更懂人,服务更贴心”。
四是“人工智能+”民生福祉。人工智能渗透到教育、医疗、就业等各领域,有效提升生活品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在教育领域,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全要素、全过程,创新智能学伴、数字导师等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培养胜任智能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在医疗领域,推动人工智能在疾病辅助诊断、个性化精准治疗、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医疗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深度应用,提高医疗服务精准性和可及性。在就业领域,发挥人工智能对新职业新岗位的创造效应,减缓人工智能替代就业岗位的冲击效应,并通过技术技能培训有序引导劳动力资源向更高附加值岗位转移。
五是“人工智能+”治理能力。探索人机深度交互、协同治理、同步演进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加强人工智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推动构建面向自然人、机器人、数字人多元一体的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加快建设“人机物”融合智联的网络空间治理体系。
六是“人工智能+”全球合作。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开源可及,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开发面向国际社会需求的“人工智能+”应用解决方案,为各国提供普惠优质的国际公共产品。支持在联合国框架下建立兼顾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全球人工智能标准和治理体系,积极践行《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与各国加强人工智能治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三、为持续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提供保障
持续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不仅需要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支撑,也需要加强数据、算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智能产业生态和开源社区,还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政策法规体系,提升安全能力水平。
一是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提升模型基础能力。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协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中力量攻克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建设自主可控的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创新平台,夯实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生态底层基础。
二是加强数据供给创新和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提升标准化水平。加强人工智能训练数据供给激励,健全长效化数据运营和服务管理模式。加快推动智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算力设施国产化率。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提升数、算、电、网等资源协同能力。
三是优化应用发展环境和繁荣开源社区。打造基础模型、垂直模型、工具平台、智能体等模型应用服务商,发展模型及服务新业态,打通应用落地“最后一公里”。从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环境营造等多维度发力,支持人工智能开源社区和开放创新体系建设。
四是强化人才保障和健全政策法规。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加紧制定完善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体系。加强金融和财税政策支持,完善人工智能领域投资风险分担和退出机制。
五是提升安全能力水平。完善行业自律准则,明确经营主体责任,形成动态敏捷、多元协同的人工智能监管治理格局。推动模型算法安全、基础设施安全、数据安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伦理安全等能力建设,确保人工智能发展安全可控。(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