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城镇新增就业连续四年超过90万人丨活力中国调研行

李红光 董庆森 张虎 张晓 刘沛恺 2025-08-25 19:37:39

记者从8月25日举行的“活力中国调研行”湖北主题采访活动情况介绍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湖北省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连续四年超过90万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选择湖北、扎根湖北连续三年突破40万人,就业“稳”的基础持续巩固,推动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湖北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李述永介绍,湖北把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持续用力、扎实推进。主要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坚持以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就业扩容提质。精准实施降费率、稳岗返还、社保补贴、“直补快办”等政策措施,组织人社服务专员访企问需解难,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发展壮大,推动就业“长”在产业上。一方面,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促就业,聚焦“51020”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五大现代服务业集群,加力落实支持政策,推动产业发展与就业提升协同共进。今年上半年,共挖掘高质量岗位约115万个,人工智能、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招聘需求迅猛增长,最高同比增幅超150%。另一方面,深耕劳务品牌促就业,全省224个劳务品牌带动就业超450万人。在蕲春,“蕲春艾灸师”品牌串起了一条从种植、加工到理疗的产业链,发展经营主体4000余家,年产值超120亿元,让近30万人捧起“绿饭碗”、走上致富路。

微信图片_20250825174709.jpg

湖北蕲春劳务品牌——“蕲春艾灸师”,2021年曾入选人社部组织的全国“我最关注的劳务品牌”。陈祥摄

坚持把创业作为就业之源。推出创业政策包,用好“创投+产投”政府引导基金,打造“县有集聚园、镇有孵化器、村有家庭坊”的三级创业平台,提供“陪伴式”服务,系统解决创业所需的“阳光、土壤、空气和水分”,大规模推动楚商回归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校友回归和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构筑湖北发展更加坚实的微观经济基础。在武汉光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张硕团队的“大型复杂构件吸附式移动加工装备”项目,刚刚获得全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连起了资金、市场和未来,让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更加顺畅。在荆州监利,华中生态铝产业园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共享加工、集中治污和供应链服务,显著降低创业成本。如今,这里已吸引104家上下游企业聚集发展,年产值突破百亿元,带动就业3500多人。十三年来,持续实施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累计资助8500多个创业梦想,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约40亿元,创造近5万个就业岗位。

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实施“才聚荆楚”工程,创新开展“百县进百校联万企”行动,组织全省县市区与高校结对,实行定点联系、定期走访、定向服务,通过联动举办校园招聘会、就业大讲堂、求职能力实训等活动,帮助更多青年学子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在高校云集的洪山区,“大学之城就业节”用“企业摆摊+直播带岗”的新模式,当月就吸引近6000名大学生选择武汉兴业发展。今年6月起,把“就业职达站”设进了地铁站、火车站,年轻人通勤路上“扫一扫”,岗位信息“指尖可达”,就业服务正变得触手可及、更加贴心。今年1至7月,全省举办校园招聘会、就业大讲堂、求职能力实训等各类活动1600多场,帮助27万多名高校毕业生敲开梦想之门。

坚持把技能培训作为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牛鼻子”。从供需两端精准发力,以“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为牵引,发布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实施差异化培训补贴政策,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项目化培训和产教评、订单式等模式,推动培训围着产业转、跟着就业走。在咸宁,围绕大健康产业发展,“咸宁护工”培训项目今年已开班56期、培训1881人,意向就业率超90%;在宜昌,由龙头企业、院校和评价机构组成的培训联盟,上半年项目化培训近7000人,培训后就业率达84%。在大规模推进技能培训的同时,积极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方式,探索利用“生成式AI+专家人工校正”模式建设评价题库,在人力资源管理师等工种开展“联考联评”,全面推行“新八级工”制度。

坚持把优化就业服务作为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依托“零工驿站”等“家门口”服务站点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升级智慧就业系统,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健全“人社+工会+法院+N”多元调解机制,持续加强欠薪治理、净化市场环境,着力打造高质量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从老河口“就业之家”到远安“就业服务超市”,从掇刀“就享家”到郧阳“零工超市”,全省已建成各类基层就业服务网点4700多个,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就业公共服务网络。顺应人工智能时代发展趋势,加快构建以“线上淘宝网+线下广交会”为运营模式的现代人力资源综合服务平台,将AI技术深度嵌入就业服务全过程,更好促进人力资源供需精准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