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国企如何破圈成长——来自广西的调查

本报记者 童 政 2025-08-25 06:46:05

  企业强则国家强,企业兴则国家兴。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如何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国民经济“领头羊”作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做好“原字号”“老字号”“新字号”“外字号”四篇强产业文章,着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做优做强传统产业、加快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国资国企不断“破圈”成长。

  今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改革如何走深走实?科技创新持续加力,产业发展向新求质,国企改革扎实推进……诸多新成效传递着地方国资国企加快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信号。

  为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作用,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资委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国有企业培育壮大“新字号”、转型升级“老字号”、科技赋能“原字号”、加快发展“外字号”,产业发展焕发勃勃生机。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广西国资委监管企业利润总额、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主业投资占比同比分别增长13.56%、20.66%、2.55%。

  培育壮大“新字号”

  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这是五菱工业公司第三次亮相全球顶级车展。他们自主研发的轻量化集成产品凭借突破性工艺与卓越性能,广泛应用于SUV、商用车等多个领域。

  “新字号”代表新兴产业或创新型企业,它的缺乏是广西与国内发达地区的主要差距。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没有“新字号”的崛起,国资国企的引领作用就无从谈起。锚定补短板强弱项,广西国资委统筹推进企业培育壮大“新字号”实施工作,并建立企业“新字号”项目库,以项目带动技术、产业发展,实行动态调整、滚动实施。

  “通过推进标杆示范、加大考核激励、健全人才支撑体系、深化改革激发活力等措施,我们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行动、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以及实施现代服务业提升工程,扎实做好培育壮大‘新字号’产业文章,建设体现广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张奕说。

  政策的激励支持,激活了一池春水。当前,广西国资国企正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努力发展壮大“新字号”产业。

  走进广西玉柴集团国六发动机生产车间,只见一排智能AGV输送小车装着不同零部件,在隐形轨道上有序流转。面对“多品种、小批量”的市场挑战,玉柴发动机装配车间以智能化、柔性化生产为核心打出组合拳。多年来,玉柴集团已成功创建一批自治区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

  广西国资国企以数智赋能催生出更多新技术、新模式与新标准,努力实现科技攻“尖”产业向“新”,在部分领域实现从“跟跑”向“领跑”的转变。

  今年4月,柳工集团欧维姆公司领衔研发的2100兆帕强度拉索技术首次成功应用,实现了三大里程碑式突破。同月,柳钢集团首块400mm厚板坯成功下线,填补广西该规格产品的空白。

  2024年,广西国资委监管企业全年形成新技术、新产线、新产品101项,新增知识产权成果506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科技型企业达192家。

  转型升级“老字号”

  南宁饭店、双钱牌龟苓膏、两面针……这些广西人耳熟能详的“老字号”早已融入人们日常生活,既是广西发展的文化记忆与招牌名片,也是国资国企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时代发展,部分“老字号”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市场定位不准、传承后继乏人等问题凸显。

  发展“老字号”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还能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广西国资委按照巩固提升“老字号”、培育壮大“新特优”的思路和原则,通过加强科技改造,推动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强化产业体系与品牌矩阵建设,助力“老字号”企业上新焕新。

  西江乳业公司创新营销模式,为“老字号”企业开拓市场提供了新思路。在今年广西民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期间,他们创新开展OMO全域营销,集装箱快闪店的霓虹灯光与花船直播间的水波光影在民歌湖畔交相辉映,营造出独特消费场景。“这场营销活动成功吸引大批流量,官方商城小程序、天猫等线上店铺营收近20万元,平台累计浏览量近30万人次,创下平台运营3年来最高纪录。”西江乳业公司董事长陈志成说。

  广西国资国企“老字号”,一边坚守品牌特色,一边在细处融入巧思、更新形象,不断加强对品牌文化、地域民俗、城市记忆的挖掘转化,开发更多蕴含传统文化、富含时尚元素、符合当代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老字号”价值在“老”,出路在“新”。在广西的“老字号”企业中,还有一批工业企业把推陈出新、守正创新作为“必修课”。

  “鱼峰水泥”是水泥行业的“老字号”,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面对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他们主动求变,通过持续自主研发,成功掌握了特种产品的生产技术,目前已荣获国家级、自治区级科技奖项24项,发明专利47项,成功实现传统生产向科技驱动型企业的转变。

  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立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转型发力,不断壮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劳模工匠队伍,让中华跌打丸制作技艺在“老字号”里薪火相传、守正创新。

  在政策支持下,一批广西“老字号”企业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在转型升级道路上不断突破,成为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数字化标杆企业。

  位于柳州北部生态新区的柳工挖掘机智慧工厂总装车间内,各条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行。协作机器人进行辅助作业,与工人们配合默契。目前,柳工挖掘机智慧工厂拥有行业先进的自动化装配线,装备自动化率达30%,使订单交付周期缩短30%。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柳工电动化战略也成效显著。在2025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上,柳工携近20款全场景电动化设备亮相,其中新能源产品占比超90%。

  科技赋能“原字号”

  在广西广投北海发电有限公司“智慧煤场”控制楼内,“智慧煤场”系统根据当日掺烧计划规划作业任务。只见值班人员核对取煤数据后轻点“自动取料”按键,智能管理系统便自动分解任务,指挥储煤场内的堆取料机精准运转,煤炭被卷起后送至锅炉。这是广西最大的全自动化无人值守煤场的日常工作场景。

  “通过植入煤场大数据、AI数据分析等新技术,让传统煤场装上‘智慧大脑’,将燃料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实现燃料管理全流程高效管控,推动火电企业向绿色低碳、智能化转型。”广西广投北海发电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丁有成说。

  “原字号”代表着广西的传统优势产业,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资源。广西传统“原字号”产业正迎来关键转型期,广西国资委以“守根基、壮根基、固根基”为着力点,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一批传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广西农投糖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引入北斗导航技术,甘蔗种植从“靠经验”转向“天眼导航”,开沟、培土、管护、收割全流程智能化,作业行距误差不超过2厘米,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精细化水平。广西金光农场公司建起“成品鱼养殖+鱼苗培育”多基地联动的产业格局,摒弃传统养殖“靠水吃水”的粗放模式,开创“依水致富”的高效养殖新路径。广西林业集团以“科技+改革”双轮驱动,狠抓质量管控与成本优化,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3.17%,销量同比增长27.39%,产量同比增长18.33%。

  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突破新一代高性能橡胶沥青关键技术,已推广应用1400多公里,新增产值近20亿元。广西国控集团旗下宏桂集团资本运营板块聚焦AI赋能实体经济,发挥资本“推手”作用,依托创新驱动发展基金,重点投向具有高成长性的人工智能企业、高校科技成果孵化项目等,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同时,广西国资委深化产学研合作,举办高校、科研机构与国企专利对接会,推动390余个产学研项目联合攻关。目前,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科改企业已达100户,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传统产业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实现提质增效。例如,广投北海电厂智慧电厂项目入选广西2025年第一批“人工智能+”行动开放场景清单,落地20余个“人工智能+”应用项目;广西北部湾银行将人工智能融入金融业务,智慧授权响应速度仅需1秒;广西旅游发展集团依托“刘三姐文旅大模型”,通过“一键游广西”等智慧服务实现AI全程伴游。

  “这些创新应用不仅提升了企业运营效率,更催生了一批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原字号’产业聚链成群,释放强劲发展活力。”张奕说。

  加快发展“外字号”

  今年3月,广西现代物流集团首个海外仓揭牌仪式在老挝万象举行,该集团国际供应链与跨境物流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依托老挝海外仓的集货优势,集团将以硫酸铵出口为业务切入点,达成年营收1.5亿元的业务合作,并通过中老铁路运输网络,形成‘中国生产—老挝集货—区域分拨’的高效链路。”广西现代物流集团副总经理王辉说。

  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的前沿和窗口,广西在做好产业发展“外字号”文章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自治区国资委出台了多项支持‘外字号’发展的措施,例如,建立绩效考核和监督检查机制,提高发展‘外字号’工作成效在企业综合考评中的比重;针对企业在海外收购资源项目、短期内难以实现整体盈利的情况,在业绩考核时给予适当支持等。”广西壮族自治区国资委主任尤莉莉说。

  “十四五”期间,广西引导企业着力提升功能价值,推动对外合作通道联通更便捷,产业合作发展更紧密,企业出口产品销售收入持续增加,境外企业营业收入进一步增长。

  柳工装载机凭借过硬实力在国际市场“出圈”。目前柳工已在全球市场开疆拓土,拥有30多家海外子公司和机构、4大海外制造基地、300多家经销商,为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产品和服务。

  今年上半年,柳钢集团聚焦螺纹钢、冷卷等核心产品,深挖存量客户潜力、拓展新客户群体,钢材出口销售量、订单量同比分别增长106.3%、57.45%。

  去年8月,位于泰国北榄府的玉柴机器动力系统(泰国)有限公司正式开业。这是玉柴集团在海外设立的首个工厂,标志着拓展海外市场迈出重要一步。

  在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广西国资委大力支持推动“桂企出海”,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监管企业产品出口持续“飘红”。例如,广西投资集团铝业板块光伏型材出口量在西南地区处于领先水平;广西汽车集团G050车型进入韩国市场。

  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离不开口岸与通道物流网络的强力支撑。广西国企在搭建中国—东盟国际物流大通道上持续发力,助推“外字号”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今年以来,广西北投口岸集团与越南战略合作伙伴的跨境物流境外运力搭建合作进入试车阶段。数据显示,上半年友谊关口岸进出口货值达3436.6亿元。

  南宁机场加速织密高品质航空客货运网络,持续畅通面向东盟的空中走廊,推动国际航空货运高速增长、服务保障效能大幅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目前,南宁市累计开通国际货运航线15条,通往10个东盟国家的15个城市。

  作为重要海上枢纽,广西北部湾港(本港)拥有及管理沿海生产性泊位109个,开通集装箱航线81条,辐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为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北部湾国际枢纽海港的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今年上半年,广西国企海外市场拓展稳中有进,出口销售收入达120.03亿元,同比增长20.16%。其中,广西国资委监管企业出口销售收入达114.67亿元,同比增长18.65%。

  “我们将大力支持广西国有企业重点推动汽车、工程机械、有色金属、水泥等产能优势产业转出去、技术标准带出去。”尤莉莉表示,未来将充分发挥广西沿海沿边沿江优势,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更深程度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建设,以高水平开放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推动“外字号”企业释放更大潜能。(经济日报记者 童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