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琳: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25-08-24 07:41:52

全球经济治理是指各国通过协商在货币金融、经贸投资等领域建立国际规则,借助二战后形成的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正式国际组织以及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平台机制,加强宏观经济协调、减少金融不稳定性、降低经济活动交易成本,进而提升世界经济韧性与促进可持续经济增长的过程。

当前,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保护主义盛行,国际经贸秩序遭遇冲击,金融稳定风险加剧,世界经济复苏步伐频遭阻滞,全球经济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骤然上升。然而,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各国亟需在财政、金融、货币等方面加强宏观政策协调,营造开放、包容、非歧视的国际经济合作环境。以我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迎难而上,在丰富和创新治理理念、应对公共赤字、推动治理体系改革完善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完善全球金融治理,建设稳定型世界经济。呼吁完善风险防范和应对体系。我国多次强调,主要经济体尤其是发达经济体要负起责任,增强汇率政策协调,谨防相关政策的外溢性风险。呼吁国际社会完善全球金融安全网,形成全球金融风险全流程处理机制,涵盖风险监测、事前预警、有效处置等关键环节,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提供危机救助,确保其能够有效应对风险。将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改革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借助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等平台机制,以我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敦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按照各方商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推进份额改革、进行股权审议,提升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和代表性。为全球金融治理提供包容性和创新性方案。我国推动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具包容性、针对性和多元化的融资选择。新开发银行加大对金砖国家基础设施项目的本币贷款比例,推动成员国加强金融政策协调,增强应对汇率波动风险的能力。

加强多边贸易治理,打造开放型世界经济。不断扩大开放,为世界经济注入稳定性与正能量。当下,美国奉行“美国优先”政策,以“对等”之名行单边主义、贸易霸凌之实,严重破坏国际贸易秩序的健康稳定,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势相悖。与之相对,我国为全球贸易畅通与产业链优化作出努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在成为世界贸易和投资增长的重要引擎,为打造开放、包容、有韧性的世界经济作出贡献。今年上半年,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金额为11.29万亿元,增长4.7%,占进出口总值的51.8%,较去年同期提升0.9个百分点。其中,对东盟进出口3.67万亿元,增长9.6%。同期,对欧盟、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进出口也实现增长。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坚决反对单边主义和霸凌主义,谴责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将经济问题政治化、人为地割裂世界市场的行为。呼吁国际社会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系。推进包括恢复争端解决机制全面正常运转在内的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参与全球发展治理,丰富并创新发展理念和方式。积极应对全球发展赤字,为全球发展融资提供重要补充。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发布的《2025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提出,大国对以联合国为基础的多边主义的支持有限且不断减少,财政空间不足,成为实现全球目标的主要障碍。我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各设立3500亿元人民币融资窗口,丝路基金新增资金800亿元人民币,以市场化、商业化方式支持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开展知识经验分享,谋求绿色可持续发展。我国发起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将自身发展经验惠及全球,成为全球公共产品的重要提供者。我国承诺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到2030年为伙伴国开展10万人次培训。此外,敦促发达国家履行责任义务,兑现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资金的承诺,提升其应对气候变化危机和实现绿色发展的能力。高度重视技术赋能,助力跨越数字鸿沟。由于基础设施落后、技术能力不足、资金与人才短缺,全球南方国家正在陷入日益扩大的技术鸿沟、数字鸿沟、智能鸿沟。加之部分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贸易霸凌和“退出外交”行为频发,阻碍了发展中国家数据资源的获取能力提升。我国多次呼吁加强全球科技创新合作,通过建设“数字丝绸之路”等举措,弥合数字鸿沟,适应产业变革。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