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尉氏:乡村“守艺人”巧手成就致富梦

夏先清 2025-08-22 11:20:20

“剪纸看着简单,其实讲究‘稳、准、巧’,一剪子下去不能回头,就像人生,每一步都得踏实。”8月20日,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剪纸工艺师张荷姗对前来学习的学生郭芸溪说。

张荷姗与剪纸的缘分,始于童年时在外婆膝下的耳濡目染。“那时看外婆剪窗花,红纸在她手里转几下,就变出花鸟鱼虫,太神奇了。”张荷姗回忆道,从此,她便与这门手艺结下不解之缘。

大学期间,张荷姗参加剪纸技艺社团,在社团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剪纸技艺得到了质的提升。学校剪纸工艺老师的一番话对她启发很大,“先在纸上进行创作,创作好了再把花样剪出来。剪纸也要突破传统,与时俱进。”于是,张荷姗便开始琢磨剪纸的创意、造型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她通过网上查询绘图、雕刻等多种剪纸技术,将现代剪纸与传统剪纸相结合,创作出富有时代特色、乡土特色、历史价值的作品。

大学毕业后,张荷姗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考公,而是在家人的帮助下在网上开设了店铺,决定利用一技之长自谋职业。刚开始,零零散散的订单张荷姗还能应付,时间一长,各类订单接踵而至,再加上年幼的孩子和繁琐的家务,忙得她不可开交。于是,张荷姗动员在外打工的丈夫辞职,二人共同经营,丈夫绘图、包装,她专门负责剪纸,夫妻二人相互配合,剪纸生意一时间做得风生水起。

“现在是淡季,等到一开学,从早忙到晚,有时会忙到凌晨两三点钟。”张荷姗说。现在,夫妇俩的剪纸工艺品已经销售到北京、广东、新疆等地,甚至还远销到美国、印度、老挝等国家,年收入也达到30万元。

在尉氏县,像张荷姗这样的民间艺人有5000余人。近年来,尉氏县通过深度挖掘传统技艺与市场需求结合,形成了多元化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

鹿村依托50年玉雕技艺传承,建立专业加工村,覆盖千余名从业者,年产值超亿元。

香王村以600余年制香历史为基础,形成百余家工厂、3000余从业者的产业集群,成为长江以北最大香业基地。

依托文萃汴绣核心基地,产教融合培养近2万名技能人才,将刺绣技艺纳入“人人持证”体系,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链条。

……

通过系统性整合技艺传承、产业升级与政策引导,尉氏县实现了从传统工艺到现代产业的跨越,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多元化的文化经济融合样本。

“下一步,尉氏县民间艺术协会将进一步推动玉雕、制香等工艺创新,拓展电商与文旅融合,打造品牌化产品,实现产业升级。”尉氏县民间艺术协会负责人王广成介绍,当地结合桃花节等节庆活动开发沉浸式非遗工坊,增强游客互动,实现文旅体验;校企合作培养年轻匠人,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徒,吸引乡创人才,实现人才传承;利用直播、VR等推广文化IP,精准营销定制产品,实现数字化赋能;完善基础设施,设立专项基金扶持小微作坊,引入社会资本,努力实现文化资源向乡村产业转化,助力乡村振兴。

张荷姗(右一)正在教学生剪纸。孙世杰摄

张荷姗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孙世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