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精神力量

任 洁 2025-08-21 07:44:54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当前,我们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持续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必须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

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一刻也离不开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指引。党的创新理论为我们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探求规律、不断攻坚克难,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方法论引领,必须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凝心铸魂。

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是“活的马克思主义”、管用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我们党之所以能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取得胜利、创造辉煌,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拥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国家团结一致向前进的精神支撑。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民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和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以共同价值追求来凝聚人心、汇聚民力。

理论强,才能方向明、人心齐、底气足。需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不断提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保持对理想信念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处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处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科学决策和有效举措,落实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全过程。

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求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只有二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力,才能推动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跃升。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对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文化自信自强与开放包容相互协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推动科技创新创造相互融合,不断彰显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思想引领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创造实实在在的载体,寓教于乐,入耳入脑,深入人心,潜移默化。要重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充分发挥文化“化人”“育人”的作用,提高文化原创力、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提升文化产品的品质质量、审美趣味和精神境界,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通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文化人,更好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充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改革创新、振兴发展的激情和斗志。

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进一步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实践能力。

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系统观念,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聚焦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焦点问题,统筹资源,凝聚力量,共绘城乡融合发展“最大同心圆”;顺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升级的新趋势,持续更新观念、创新载体;提高文明城市创建质效,以文化力量滋养乡土、赋能乡村振兴,推动文明乡风建设,弘扬新风正气,倡导科学精神,推进移风易俗,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道德是社会文明进步、团结和谐的基石。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着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需注重树立模范典型,让榜样成为看得见的“方向标”、摸得着的“参照物”、学得到的“活教材”,通过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助力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社会氛围。

构建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制度是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眼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对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等作出重要部署。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需形成齐抓共管的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将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把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深化改革创新,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规律,贯通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多样化载体营造精神文明建设氛围。广泛动员社会参与,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度和认同感,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任 洁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