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科技列车”为何失速?

□ 袁 勇 2025-08-16 07:14:24

曾几何时,欧洲是全球科技的高地。英国实验室里,青霉素的诞生点亮了医学新纪元;德国的汽车生产线机器轰鸣,带动了机械工业的发展浪潮;空客飞机翱翔蓝天,成为航空史上的传奇。

然而,在今天,当我们谈论人工智能、电动汽车、芯片制造和量子科技等前沿科技时,脑海中最先浮现的是美国的硅谷、中国的深圳和杭州,而非巴黎或者慕尼黑。当中国创业者迅速将最新款电动汽车推向市场,当美国工程师们调试着新一代大语言模型,欧洲却似乎在新一轮科技浪潮中步伐缓慢,失去了往日的锐气和活力。欧洲曾经风驰电掣的“科技列车”正在失速。

这是欧洲产业惯性、资本生态、市场结构、制度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欧洲深厚的工业传统固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也成为欧洲经济结构调整的隐形天花板,限制了新经济业态的发展空间。欧洲经济如同一台几十年稳定运行的机械钟,其运转模式早已深深嵌入当地的供应链、就业结构和技术体系。要让这台机械钟摘掉旧的“机芯”,换上新的“引擎”,不仅需要替换零件,更涉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全面变革——曾经的稳定机制变成了如今的创新阻力。

面对新能源和数字技术的兴起,传统行业常常陷入“要变又难变”的尴尬局面,努力平衡着保护旧业务与迎接新挑战。他们既担忧失去现有市场,又不敢完全放弃原来的优势;既怕“跑偏”摔伤自己,又怕被新锐企业远远甩在后面。不知不觉中,这种沉重的惯性像无形的枷锁,限制了企业,也限制了创新。

比如,面对滚滚而来的新能源浪潮,欧洲车企还在犹豫,而太平洋两岸的特斯拉、问界、小鹏这些新兴力量已经“轻装上阵”,果断拥抱动力电池和智能技术,迅速占领市场。

资本生态保守同样制约了欧洲的创新活力。美国硅谷的风险投资文化大胆且富有包容性,敢于对尚未盈利甚至尚无明确商业模式的创新项目下注,哪怕失败率极高也无妨。因为人们相信,开拓新赛道这件事本身就风险性极高,搏一把不一定能赢,但不搏一定会输。在中国,产业资本和金融市场同样积极押注颠覆式创新,持续加码新能源、人工智能、半导体、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一大批新兴科技企业因而迅速崛起壮大。

相比之下,欧洲资本市场则更为保守,企业必须较早展现盈利能力才能吸引资金。这不仅导致初创企业资金匮乏,也造成了风险规避的保守心态,令很多原本很有潜力的创新只能停留在“脑洞”阶段。

麦肯锡发布的一份分析报告指出,欧洲创业公司募集的资金仅占美国创业公司10%左右,导致不少公司难以渡过初创的中后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24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欧洲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私人投资不到中国的一半。在这样保守的投资环境中,许多创新型企业难以为继,许多人才出走海外,又加剧了欧洲创新活力不足的困境。

谷歌旗下的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在2016年击败世界顶级围棋选手李世石,震惊全球,成为人工智能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但是许多人没有注意到,开发AlphaGo的公司DeepMind最早诞生于英国。受制于相对保守的投资环境,公司一度难以承担高额研发成本和商业风险,发展受限。2014年,谷歌以5亿多美元收购DeepMind,为其注入资金和技术资源。借助谷歌庞大的数据和计算平台,DeepMind加快了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步伐,还将应用扩展至众多领域。

DeepMind的发展过程,反映了欧洲创新生态的脆弱:尽管孕育了顶尖技术,却因资本与资源限制难以在本地实现快速成长,最终“为他人做嫁衣”,这不能不说是欧洲的遗憾。

欧洲市场结构的复杂性也给科技创新带来了挑战。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的关键在于规模经济。大规模的统一市场可以加快研发投入的回报速度,使企业快速实现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中国和美国拥有庞大的统一市场,让企业能够迅速落地新技术,扩大生产、销售和应用规模,降低单位成本,加速技术迭代。欧洲则由多个主权国家组成,语言、文化和法律充满多样性。企业在跨国扩展业务时,常常需要面对法规不一、文化差异以及政策不同等挑战,增加了跨国经营的难度和成本。

尽管欧盟一直在努力推动统一市场建设和政策协调,但成员国间在许多关键领域仍存在显著分歧。这种复杂的治理结构使得重大科技创新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周期冗长、决策缓慢。而科技发展瞬息万变,欧洲市场的“慢节奏”无法满足新兴科技企业快速扩张的需求,导致欧洲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受限,错失了许多珍贵的先发优势和市场机遇。

欧洲社会文化中以稳健和渐进改革为主的价值观,对新兴经济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其公众和政策制定者普遍关注新技术带来的社会影响,尤其关注就业结构调整、数据隐私和伦理问题等。这本是好事,但是在欧洲却显得有些过犹不及。

面对新技术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欧洲社会倾向于谨慎和保守,避免激进的技术变革对社会稳定造成冲击。例如,电动汽车的普及虽能够促进绿色转型,却也不可避免地冲击了传统制造业岗位,引发就业焦虑;再如,人工智能带来自动化和数据应用,但也会带来个人隐私保护方面的担忧。创业者在这种文化环境中,必然面临更大的压力甚至阻力。

这种文化氛围在政策层面则体现为严苛的监管框架。以欧洲出台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为例,作为全球最严格的数据隐私保护法规,其有效保护了公民的隐私,也在无形中设置了创新的障碍。企业在数据收集、处理和应用方面面临多重合规要求,很多时候不得不降低技术应用的速度,甚至放弃部分创新尝试。欧洲严格监管与保守文化相互作用,对创新行为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墙”。

欧洲已经意识到其在新科技领域正在落后的现实。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曾公开表示,欧盟在芯片制造、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领域存在“战略性短板”,并计划加大投资布局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英国首相斯塔默宣布将投资10亿英镑以大幅提升国家算力。

但是,欧洲要重新站上科技高地,不仅面临技术创新的挑战,更需要文化、制度与市场的深刻变革,关键在于如何在保持社会和制度稳健性的基础上,培育更多的冒险精神,激发更大的创新活力。

未来,欧洲能否在稳健与敏捷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继续在全球科技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尚不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加速奔涌向前,留给欧洲“转身追赶”的时间,已经越来越紧迫了。(记者:袁 勇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