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琼中——林下经济成为“绿色银行”

本报记者 王 伟 2025-08-16 06:44:55

琼中中平镇黎明村林下种植柊叶,柊叶下养殖广地龙。范 群摄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北麓,县域森林覆盖率高达86.17%,境内有五指山、黎母山、吊罗山、鹦哥岭等国家级和省级林区、保护区,是“宝岛绿钻”“养心天堂”。

近年来,琼中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推动“林下+”产业发展模式,培育出“林+药”“林+菌”“林+果”“林+旅游”等多种林下经济发展模式。2023年以来,全县累计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约3793万元,用于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项目。

在琼中中平镇黎明村广地龙种苗培育基地里,黎明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奇勇弯下腰从地里轻轻拉出一条约20厘米长的广地龙向记者展示,“这是我们养殖的广地龙,最长的能长到30厘米”。

上层是橡胶树,中间种植柊叶,地下养殖广地龙,黎明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经多地考察学习,引进广地龙养殖,开启“橡胶+柊叶+广地龙”的生态立体种植养殖模式,充分发挥土地效益,大幅提高了单位面积产出效益。

“2024年3月,我们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60万元,建设了20亩广地龙养殖基地,投苗6000斤,采取‘公司+村集体’的发展模式,与惠龙种养家庭农场签订购销合约,解决了广地龙养殖技术和销售途径的问题。一年多来,我们在深耕养殖基地的同时,与周边3个乡镇村委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64亩,年销售订单额十分可观。”王奇勇说。

广地龙生长周期仅3个月至4个月,种苗一次性投入后,可持续收获,管理成本低。每亩地活体产量可达1500斤左右,每亩产值可达数万元。除了活体售卖以外,广地龙还可在剖杀后简单烘干进行销售。“我们正在探寻多种销售渠道,达到一定养殖规模后,可以加工成广地龙粉,给村民们带来更多经济收入。”王奇勇说,未来5年,当地将打造50亩广地龙人工养殖示范基地。

琼中的橡胶林下,羽毛金黄油亮的新寨鸡正成群结队地奔跑、觅食。“这一批新寨鸡共有4000余只,出栏后预计能卖60万元左右。”长征镇新寨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海松望向鸡群,眼中满是期待。

新寨鸡散养在橡胶林下,拥有宽广的活动空间,以玉米饲料、虫草为食,养殖时长为9个月至10个月,它肉质紧实、口感鲜甜,深受当地人喜爱。长征镇新寨村成立了新丰养鸡产销农民合作社,带动农户在林下规模化养鸡,成立了“海岛新寨鸡”品牌,推动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张海松表示,合作社负责种苗供应、技术服务、疾病防治等,全程托底,农户们只需负责日常养殖管理。

新寨村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养殖新寨鸡,充分利用了林下空间,减少了饲料成本,鸡的粪便也为林地提供了有机肥料,形成了生态循环,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路子。

在长征镇什仍村橡胶林下,金色的草豆蔻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药香。“从最初的200亩试验田到如今扩大至1200亩的规模化种植,种植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海南琼中什仍康森发展有限公司理事王世炳介绍,公司承包农户土地进行种植,并雇佣农户参与种植、管理和采摘,实现了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良好局面。

为了推进草豆蔻种植项目,海南琼中什仍康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向农户承包了橡胶林下土地,累计达874.99亩,每年为农户额外带来50元/亩的土地租金收入;与农场合作,承包103.77亩林下土地,每年可为农场带来150元/亩的租地费用,促进垦地融合发展合作。

“草豆蔻产业是琼中林下经济‘1+N’模式的典型代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林业局局长盘志强表示,全县已形成“林+药”“林+菌”“林+果”等多业态融合格局,带动农户年均增收超万元。

琼中还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将黎苗药发展纳入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对黎苗药材种植养殖的政策支持力度。

截至2025年上半年,琼中林下经济总面积超24.2万亩,实现了“不砍树、能致富”的绿色发展。“林下经济是琼中践行‘两山’理论、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的关键路径,要让林下土地成为群众的‘绿色银行’。”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委书记蒋莉萍表示。(经济日报记者 王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