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5 16:45:26
走过21个年头,上海书展在今年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面貌。走进展馆,精心布置的沉浸式阅读区引人驻足,飘着咖啡香气的文学工坊吸引人们体验,AR技术让书中的内容“活”了起来,更有“阅界夜市”,为读者提供夜间阅读和交流的场所。所有这些都表明,书展不再仅仅是一个买书卖书的场所,它正成为一个丰富多元的文化活动中心。
书展的这些变化源自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读者需求的变化是最根本的驱动力。在信息爆炸、物质丰富的时代,人们对文化消费的要求更高了。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购买和阅读文字,更希望获得深度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读者渴望在书本之外,感受文字的氛围,在故事与现实交织的地方找到心灵的慰藉。书展上那些精心设计的体验空间,正是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让阅读成为可以沉浸其中、亲身感受的经历。
技术的应用则为书展打开了新的可能性,使其更具时代感。AR导览把平面的展位信息变成了立体可感的图像,数字藏品为传统书籍增添了新的收藏维度。在这里,技术不是主角,而是服务于阅读的辅助工具,让古老的文字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利用AI为读者推荐个性化书单和活动,或者通过VR技术让读者“走进”书中的世界……技术服务阅读的探索将是不断延伸的课题,只有当技术真正促进人与书籍之间形成更深的连接与理解,其价值才能得以更好体现。
更深层次看,政策的支持和主办方的创新探索也功不可没。上海“文创50条”等政策为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主办方主动拥抱跨界融合,则让书展突破单纯图书交易的局限,成为一个集文化、创意与交流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站在新起点,上海书展的变革也为我们展望未来提供了线索。纸质书的价值将重新被定义。在数字化阅读不可逆转的趋势下,纸质书的独特魅力——精美的装帧、真实的触感、收藏的情感价值将成为不可替代的优势。而书展与书店的角色也将发生重要的转变。它们必然要超越仅仅作为书籍售卖点的功能,逐步进化成为城市中的文化空间。以书籍为核心,向外延伸出艺术展览、创意活动、文化讲座等多种形式。读者走进这里,不仅是为了找一本心仪已久的图书,也可能是为了看展、参加作者见面会,甚至是动手创作。今年书展上文学工坊的热闹只是开始,未来或许会有更多品牌主题快闪书店、深度阅读社群活动等,让阅读文化更自然地融入城市的日常生活。
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态交易到动态体验,上海书展的变迁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主动选择。让阅读本身在时代的潮流中不断调整姿态,让书展为城市点燃一盏持续温暖人心的文化灯火。
转载自《光明日报》(2025年8月15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