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5 16:41:12
近日,《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正式出版,为全党全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权威教材。其中,多个篇章专门论述了生态文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向来高度重视生态文化建设。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要求“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生态文化”;在参加今年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弘扬生态文化。前不久,生态环境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对生态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全面系统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
生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样态,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以及人类善待自然的行为准则。作为一种生态价值理念,生态文化秉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生态美德,主张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广泛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教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新阶段,要不断培育弘扬生态文化理念,将其融入思想观念、日常生活和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和行动自觉。
弘扬生态文化,应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形成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等,其中蕴藏着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我们应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赓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文脉,形成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统一。比如,浙江杭州上城区以二十四节气为轴线,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引领市民感受传统文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山东威海东楮岛村系统保护传统民居海草房,传承古代建筑中的生态智慧。
要抓好青少年这个重点人群,利用课堂主渠道,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入脑入心。可在学校创新开设生态文明理论课程,开展生态文明“大思政课”,带领学生走入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参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深刻感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此外,还可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将体现生态价值观的创意融入艺术节、环保剧、演讲比赛等文艺作品,用青年人的方式赞颂自然之美、生命之美。
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生态文化在全社会真正扎根并非朝夕之功。可通过宣讲塞罕坝精神、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等生态环境保护的感人故事和生动事迹,增强全社会对生态文明价值观的认同感,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还可利用全国生态日、全国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等时间节点做好主题宣传工作,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同时,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让绿色出行、节水节电、“光盘行动”、垃圾分类成为习惯,培养生态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北京市已连续举办12届生态环境文化周,组织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江苏省出台生态文化建设行动方案,推出多条生态文化精品体验线路,打造“青山书角”生态文化微空间等,促进全省生态文化繁荣发展。这些探索都将进一步激发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力与创造力。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为契机,充分认识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大力培育弘扬生态文化,让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理念,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转载自《光明日报》(2025年8月15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