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8 14:37:45
铁路是国民经济大动脉和关键基础设施,我国铁路具有大运量、全天候、低碳高效、区域均衡等独特优势,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地位举足轻重。2024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的意见》,提出“加快推进铁路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其核心在于引入多元主体,激发市场活力,发挥铁路在构建统一开放交通运输市场中的基础引领作用。“民资入铁”通过混合所有制、特许经营等创新模式,为我国高铁事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已有合资铁路试点尝试,但由于治理结构不完善、资本金制度缺失等原因,效果并不理想。2003年合资铁路营业里程占全国铁路总里程的10.6%,但运输收入占比较小,合资公司面临技术标准低、负债率高、运量不足等瓶颈。
在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2013年《国务院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提出,向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放开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资源开发性铁路和支线铁路的所有权、经营权,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铁路。这为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2015年,《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扩大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铁路的实施意见》围绕六大方面制定28条措施构建系统性框架。此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首批社会资本投资铁路示范项目,杭台高铁成为首条民营资本控股高铁,杭温高铁是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和社会资本投资铁路示范项目。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力与统一大市场的规模优势深度融合,高效联通、公平开放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速构建。
早期合资铁路本质上是“路方控股+行政化管理”,杭台高铁、杭温高铁项目民营联合体占股超50%,实现了从“合资参股”到“民资控股”的转变。一是重构产权结构。杭温高铁由百盛联合集团主导线路规划,自主决策站点设置与产业联动,保障了经营话语权。二是实现风险共担与长周期回报。项目采用BOOT(建设—拥有—运营—移交)模式,合作期为34年,运营期间,政府与社会资本方风险共担,破解了因短期亏损被“甩卖”的困局。三是推动市场化定价。与早期合资铁路运价需经复杂审批不同,杭温高铁拥有4项竞争性线路自主定价权(浮动幅度±20%)。
社会资本从“路网附属”转变为经营主体,“民资入铁”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提升。一方面,高铁开通显著缩短时空距离,创造新需求,叠加市场化运营,推动了客流持续增长。项目公司通过开发广告、商业租赁、旅游服务等延伸业务,构建多元收益模式。杭绍台铁路有限公司创新运营机制,开行高铁疗休养专列、旅游列车等差异化产品,2024年客流达2500万人次,运输清算收入超8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约42.9%,对沿线旅游业贡献率约4%。另一方面,高铁开通打破地域分割,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并与客流增长形成良性循环,保障项目长期价值。杭温高铁连接杭州、宁波、温州、金义都市圈,温州融入浙江省“1小时交通圈”,推动沿线城市与长三角资源要素流通;高铁开通后,连接义乌小商品市场与温州港,今年前5个月,义乌跨境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16.29%,衍生收入占比大幅提升。
杭台高铁、杭温高铁的创新实践,为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铁路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有益经验。未来,需进一步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民资入铁”行稳致远。
一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干线铁路资产证券化,选择优质干线开展资产确权评估,发行REITs产品盘活存量资产;建立全国统一的接轨技术标准,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明确接轨工程技术规范、费用分担比例等,可考虑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接轨方案。二是创新运价机制。扩大竞争性线路范围,将自主定价权线路扩展至城际铁路、市域铁路等;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客运专线根据淡旺季浮动运价;适时推广“协议运价”模式,对大宗货物运输实行“一线一议、一企一价”;建立第三方清算平台,开发全国铁路清算系统,完善公益性运输补偿。三是发展多元化经营模式。推广“轨道+土地”综合开发,探索社会资本开发高铁站规定半径内商办物业;发展铁路衍生业务,打造“高铁经济生态圈”,支持民企开发“高铁+文旅”“高铁+跨境电商”等融合产品。四是持续完善法制保障体系。健全行业法律法规,明确经营主体权益保障条款;可考虑对交通运输市场实施分类准入管理,同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作者系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