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丰湖:从消落之患到城湖共生丨活力中国调研行

吴陆牧 林语晋 2025-08-15 10:56:04

湖底,是安睡的开州老城;湖面,是兴起的新城烟火。八月的汉丰湖,用一汪碧水连缀起过去与现在——600余亩基塘里,荷花映日;另一岸的训练区,十余名青少年挥桨击水,桨板稚嫩的涟漪与摩托艇激昂的尾迹交织。

从淹没旧城的消落带,到滋养新城的活力湖,这片水域见证了开州的生态实践:一座城倾力建设了一个湖,一个湖也由此盘活了一座城。

3.jpg

汉丰湖盘活了一座城。经济日报记者 林语晋摄

这座三峡库区最大的城市内陆湖,曾因42.78平方公里的消落带而愁眉不展。“夏陆冬水”的反季节涨落,让这片占重庆消落带面积13.79%的区域成了生态“软肋”:水土流失、水质下降、生物退散。2007年,开州人下定决心,在澎溪河上筑起水位调节坝,3.98亿元投入、8年攻坚,终于将14.48平方公里消落区纳入治理,让城区周边消落深度从18.5米压减到5米。

“修”与“补”相辅相成,“生态缝合”正是进一步修复环湖消落区生态的破题之道。种上荷花、鸢尾的基塘成了天然净水器,500亩落羽杉、水松织就“五彩森林”,两个堆置岛屿成了候鸟栖息的“安全屋”。如今,湿地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当年的生态难题,正变成“人在画中游”的景致。

2.jpg

汉丰湖水上运动中心浮筒上,暑期桨板青训营的少年们正在学习站立、划水。经济日报记者 林语晋摄

治好了的湖,成了撬动发展的支点。汉丰湖水上运动中心浮筒上,暑期桨板青训营的少年们正在学习站立、划水,旁边的水上沙发载着游客破浪前行,摩托艇教练见到来客更是兴致高涨,回旋破浪。这不是偶然——依托汉丰湖,开州搭起“一核三带四片”全民运动空间,20余项水上运动、10余种户外运动常年不断,22场国家级赛事引来了7万选手、600万游客。光是今年上半年,422万人次的游客量就比去年涨了48%,“夜游汉丰湖”的灯光里,藏着85亿元的夜间消费活力。

而湖的回馈,远不止于经济账。镜头里,一只斑嘴鸭游过水面,划出长长的波纹。斑嘴鸭、绿头鸭这些曾需千里迁徙的候鸟,如今因水草丰美、环境安稳,成了汉丰湖的“常驻居民”。“候鸟变留鸟,就是因为我们这里环境建设得好!”开州区林业局自然保护地管理中心规划发展科副科长张犀自豪地说。数据显示,每年到汉丰湖栖息的水鸟达35种、2万余只,国家保护水鸟达7种。

微信图片_20250815100952.jpg

汉丰湖草长树茂、鸢飞鱼跃。经济日报记者 林语晋摄

张犀告诉记者,湖中两个人工堆置的鸟岛如今已成为比较封闭的生态系统。起初设计鸟岛时,在培植的植物选择上他们做了很多考虑,特意栽种了如火棘等鸟类喜欢吃等植物。但如今调查发现,因为越冬的鸟类数量庞大,鸟粪带来的新种子又在岛上自然萌发,让岛上的生态更加丰富、适宜。人工鸟岛提供的优良生存空间,在近自然管理的模式下,逐步演替为一种复杂的稳定的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注解。

从“怕水涨”到“盼水来”,从“治伤疤”到“造乐园”,汉丰湖的建设证明,大自然不会辜负任何一份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努力,这回馈是草长树茂、鸢飞鱼跃,这回馈是绿水青山、物阜民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