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3 09:53:11
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东南方向25公里处,有一个宁静美丽的小镇:它位于淮安城、泾河、泾口、曹甸镇之间,河道上架有5座石桥,形如繁体字“車”,故名车桥。81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中敌后军民局部反攻的第一仗——车桥战役,就在此打响。
1941年皖南事变后,车桥逐渐成为华中抗日根据地江北新四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师和苏中、淮南、苏北、淮北抗日根据地的战役枢纽。1943年6月至9月,新四军第1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奉命带队前往新四军军部盱眙县黄花塘。粟裕专门绕道,对沿途地形、道路、敌情、民情等进行实地调查。1944年2月,中共苏中区委在东台县三仓河召开扩大会议,粟裕在会上提出发起车桥战役的建议,得到一致同意。1944年3月4日午夜,新四军第1师3旅7团利用暗夜向日军第65师团72旅团60大队一部盘踞的车桥据点集结。3月5日1时50分,战役正式发起。我军以迅猛动作泅越外壕,分割包围敌碉堡群,全歼伪军1个大队,围歼日军1个小队,摧毁碉堡53座。
这一战役,解放了淮安、宝应以东大片地区,纵横200里,使华中腹地苏中、淮南、苏北、淮北4块抗日民主根据地连成一片,扩大了苏中抗日根据地,一举打乱日伪军的“高度清乡”和“屯垦”计划,实现苏中抗战形势的根本转变,揭开华中敌后军民战略反攻的序幕。这是全国抗战以来,新四军毙伤日军较多、俘虏日军最多、规模较大,对日伪军主动发起的进攻战役。
车桥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当地百姓的支持。在车桥战役烈士陵园内的陈列室,车桥镇青年党员干部、志愿讲解员杨颖讲起一个当地流传的故事:“当时车桥战役攻打碉堡用到的‘老黄牛’山炮,需要拆成零件运到前线,是民兵连夜搬运的。”在与车桥隔湖相望的宝应县西安丰镇太仓村,车桥战役前夕,当地村干部发动全村人将100多条农船、200多块木板、100多根长树棍和毛竹、100多根牛绳集中到绿草荡渡口,在船上搭成临时的船桥。船桥延伸1.3华里,让新四军队伍得以快速抵达车桥镇外围,熟悉环境并进一步摸清敌人的防御工事,为车桥战役的胜利铺平了前进道路。
“车桥战役烈士陵园将更好发挥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通过沉浸式互动体验,让更多青少年主动了解车桥战役、传承红色基因。”车桥镇党委书记何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