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3 07:35:54
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以铁路、公路、港口和机场等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合作的重点和先行领域。交通运输业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之一。2024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378亿吨,交通运输领域排放约占24%。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多为气候变化敏感区域,生态脆弱区包括中亚荒漠化地区、东南亚洪涝多发区等,交通基础设施具有占地多、工程复杂等特性,绿色交通基础设施通过推广可再生能源和应用低碳交通技术,可显著降低区域碳排放,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国拥有新能源领域技术和产能优势,通过绿色交通基础设施“走出去”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和贸易效率不断提高,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交通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国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铁路、公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时,坚持将低碳环保理念贯穿项目规划建设和运营全过程。中老铁路设置亚洲象专属迁徙通道、小型兽类涵洞通道和鸟类“生态天桥”。通车3年多来,红外监测显示亚洲象跨境活动频次较施工前明显增长,实现了“铁路绕着雨林走,动物顺着通道行”的生态目标。同时,作为电气化铁路,中老铁路较传统柴油机车减少碳排放超70%。埃塞俄比亚亚环路项目在建设期创新采用全域新能源设施、智能感应路灯系统、雨水资源循环利用设施,并精心设计野生动物生态廊道,构建起可复制的绿色发展新模式。柬埔寨暹粒吴哥国际机场是第一座由中资企业在海外以投资建设运营模式实施的国际机场,贯彻一体化设计理念,对机场及周边区域的交通和景观生态系统进行整体规划,航站楼设计沿袭柬埔寨当地传统建筑坡屋顶形式,创新采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有效降低了资源能源消耗,实现了大型交通基建与热带生态系统、文化遗产的和谐共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在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接管后,实施了绿色低碳改造,使停靠船舶可关闭柴油发电机接入电网,2025年又新增靠港船舶加注生物燃料服务,目前已成为地中海地区最大的绿色港口之一。
从项目示范到规则引领,我国在绿色交通技术推广应用方面成果显著。雅万高铁作为东南亚首条高铁,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永磁牵引电机,大幅降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其量身定制的动车组采用主辅一体化并网供电系统,节能达30%以上。今年5月,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大图们倡议共同组织召开亚太国际铁路运输数字化高级别会议,通过周边国家轨道交通标准联通计划,旨在通过协调标准规范,减少技术障碍,提高互联互通水平。该计划将作为周边国家轨道交通标准联通的基础,并为周边国家制定本国特定规则和标准提供支撑,共同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全球可持续交通体系。
当前,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是标准差异导致协调成本高。共建国家政策法规、环保要求、技术规范存在一定差异,项目审批需适配多国规则。跨境设施如中欧班列绿色场站涉及投资分摊、运营权责等问题,多国协商易产生利益分歧。二是资金与技术可持续性不足。绿色交通项目如低碳港口、电动公交系统具有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部分国家财政能力有限,社会资本因回报周期长、风险评估难而参与度较低,部分发展中国家缺乏绿色技术应用能力,设备维护、系统运营依赖外部支持。三是存在本地化适配难题。在一些地形地貌复杂区域如东南亚雨林、西亚沙漠,项目可能引发生态争议,部分国家基础设施薄弱,绿色设施如充电桩可能因配套不足而难以发挥效用,文化习俗差异也可能影响项目的接受度。
未来,需构建多边协调框架,与共建国家签署合作协议,将绿色交通纳入双多边协定。通过“政策沟通+项目落地”双轨并行,确保绿色目标贯穿规划、建设、运营全周期。推广“多边贷款+市场化融资”模式,研究设立区域绿色交通基金吸引跨国企业,同步开展“技术转移+本地化培训”,在建设中培养当地运维团队,降低技术依赖。建立项目风险预警机制,优先选择政局稳定、合作基础好的区域推进,通过“小而美”示范项目如小型光伏充电站深化合作,同时邀请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参与评估,强化宣传引导。
(作者系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