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刚:深挖绿色合作潜力激发新动能

2025-08-14 09:00:43

当前,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生态危机正威胁着人类的未来,绿色发展成为各国共同关注和努力追求的目标。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普遍面临生态脆弱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全球气候变化导致高温干旱、强降雨、洪涝等极端天气频发,农业生产和水资源供应面临挑战,能源结构优化亟需政策与技术支撑。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为共建国家应对环境与发展挑战、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为共同建设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

自2013年开创性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把绿色作为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进一步建设立体互联互通网络,以绿色丝绸之路引领,为数字丝绸之路赋能”等一系列重要论述,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了从理念愿景到务实行动,再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强化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此后,《“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等多份重要指导性文件相继发布,明确了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思路、具体规划目标与重点任务,绘制出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近年来,我国推动一批绿色发展项目落地,这些重大工程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绿色标识,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在印度尼西亚,我国参与建设的雅万高铁项目,预计减少约33万吨碳排放。在肯尼亚,由我国援建的蒙内铁路,在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始终以严格标准践行环保理念,最大程度降低项目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干扰。正如时任肯尼亚总统肯雅塔所说,“蒙内铁路书写的不只是历史,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未来”。在加纳,我国企业在建设特马港新集装箱码头时建立“海龟孕育中心”,为当地特有的小海龟提供良好孕育环境,显著提升海龟孵化率,践行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为全球南方国家搭乘中国发展快车、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以来,我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并动员气候变化相关资金超1770亿元人民币,不仅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推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而且为改善当地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提供助力。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不仅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市场走俏,更驱动各国产业绿色转型。我国风电、光伏产品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丰富了全球供给,为能源转型和维护全球能源市场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面向“十五五”时期,需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定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深挖绿色合作潜力,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聚焦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以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为切入点,推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引导更多资金投向绿色项目,支持节能减排和环保技术发展,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分享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经验。实现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还需汇集社会组织、民间团体、科研机构、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力量,要发挥多元主体作用,强化民间外交,探索跨机构合作,形成推进合力。

(作者系“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