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中医药科研报告:科研产出十年三倍增长

佘惠敏 2025-08-07 20:49:55

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今日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 》(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基于爱思唯尔的文献计量工具 Scopus 和 SciVal,由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科研专家提供数据和案例支持共同完成。报告中所指的“中医药科研”不仅包括临床实践,也涵盖中医药领域的基础与转化医学、人工智能驱动的系统医学,以及草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作为首份对2014年至2023年中医药科研活动的系统性文献计量分析,该报告展示了该领域的快速发展、跨学科融合特征以及在数字健康和系统医学等方面的广泛影响力。

报告显示,中医药领域科研发展势头强劲,2014年至2023年间在全球范围内以英文发表的中医药科研产出实现接近三倍的增长,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0.6%,是全球科研增长率的两倍多。同时,14.2%的中医药论文跻身“全球前10%高被引论文”,归一化引文影响力(FWCI指数)为1.12,展现出卓越的学术影响力。这些指标都体现出中医药这一古老医学实践在现代科学中的演进与蓬勃发展。

image.png

在过去十年(2014年至2023年),中医药研究经历了显著转型,其特点是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科学方法日益融合。高产出研究主题的分析表明,中医药研究发生了范式转变——传统实践日益与现代药理学和跨学科方法相融合,标志着该领域科学演进进入新时代。

报告展示了“2014年至2018年” 与 “2019年至2023年” 两个时期中医药领域产量最高的研究主题,主要发现包括:

两个时期均出现的共同高产出主题是“耳穴疗法|电针疗法|随机对照试验”:2014–2018 年该主题产出 711 篇、排名第一,2019–2023 年产出增至 792 篇、排名第二;

2019–2023 年发表量最高的主题是“草本制药|中医药|网络药理学”,共 1244 篇,聚焦于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和鉴定靶点及活性成分、阐明作用机制、开发新适应症并整合组学技术;

近年来“微小RNA(miRNA)|细胞增殖|基因表达谱分析”“叶绿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学|Illumina 染料测序”等主题也表明现代医学技术正越来越多地被引入中医药研究。

中医药研究在学术影响与社会影响两个层面都表现出显著的多学科、跨领域特征。

在学术影响力方面,中医药研究的被引用足迹遍布诸多学科。剔除领域自我引用后,引用中医药成果的论文中,医学领域以46.8%的比例占据最大份额,生物化学、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以32.5%紧随其后;药理学、毒理学与药剂学、化学、农业与生物科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等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交互。大多数学科的施引文献其归一化引文影响力(FWCI)高于被引的中医药原文献,特别是工程与材料科学领域的施引文献FWCI最高,说明中医药研究不仅被多学科借鉴,还在推动这些领域的知识进步。

中医药研究同样展现出卓越的社会影响力。报告显示,11.1%的中医药论文被社交媒体讨论,2.9%被政策文件引用,0.22%进入临床指南,5.6%被专利引用,体现了其从实验室到公众、从政策到产业的全方位影响力。

报告也指出,当前,中医药尚未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主流融合,缺乏一个透明、循证的国际化标准框架。为提升中医药研究的科学影响力,报告建议采取以下关键策略:通过专家共识制定国际认可的临床指南、提升临床试验报告质量、加强跨学科与跨区域合作,从而推动创新与系统性成果的实现。(经济日报记者 佘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