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6 21:57:40
近日,我国首个聚焦炎症性肠病诊疗规范化的国家级标杆项目——“炎症性肠病(IBD)规范化诊疗与管理专项能力提升项目”在北京正式启动。作为国家IBD诊疗领域首个系统性攻坚工程,该项目聚焦规范专病管理、强化专病能力建设、推动认证实施三大核心,旨在推动全国IBD诊疗水平同质化提升,打通规范诊疗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会上,消化病学及IBD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关键议题展开讨论,共同推动临床诊疗质量升级,共建肠道健康新生态。
IBD是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含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常见便血、腹泻、腹痛等症状。其高误诊率、长期治疗负担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严重影响,使其成为我国消化系统疾病管理的重要挑战。在我国,IBD患者多见于中青年群体,2024年患者数量已接近91万,预计2025年将达到150万,患者需求显著增长对诊疗服务提出了新挑战。
目前,IBD诊疗服务能力缺口亟待填补。从临床诊疗来看,IBD专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截至2025年7月,认证医生仅486人,全国IBD专科医生约1000人,远不能满足患者需求。“IBD疾病负担攀升需全社会关注。我们必须推动专科人才培养与诊疗规范化,让患者享受规范便捷的服务。”项目专家组组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旻湖教授认为,基层在生物制剂规范使用及并发症管理上的欠缺,可能导致“轻症拖重、重症乱治”,加重患者负担。
规范化诊疗与管理对改善IBD患者预后至关重要。自1956年认识IBD以来,我国多次更新诊疗共识,推进符合国情的规范体系构建。此次项目规划了清晰实施路径:制定统一单病种诊疗路径与学科建设细则,从源头解决流程差异;依托“人才送上去+专家走下来”的双轨培训体系,促进基层与上级专家交流学习;推动统一评估考核标准,以考核激励人才发展。
陈旻湖表示,体系建设需持续发力:“须将标准融入各级机构日常诊疗,避免‘纸上共识’;分级评估不能止于‘授牌’,需动态监督服务质量提升。”(经济日报记者 吴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