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适当性管理全面加强

勾明扬 2025-08-05 15:04:43

为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适当性管理、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期发布了《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与此同时,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5年上)》(以下简称《报告》)中,也特意围绕“加强理财产品适当性管理,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开设了专栏。

负责任的金融机构和理性审慎的金融消费者是金融行业良性发展的基石。信银理财投资者服务部(消费者权益保护办公室)总经理陈柳认为,《办法》作为深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推动行业规范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金融业适当性管理迈入精细化、规范化新阶段。

普益标准研究员董丹浓表示,理财公司今后在运营方面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构建更为完善的风险评级体系,以确保产品风险等级划分的准确性与动态调整的及时性;在产品方面,《办法》将促使理财公司更加注重产品的精细化设计,依据不同客户群体的风险偏好与需求,开发出更具针对性的产品;在营销方面,理财公司需强化对客户风险承受能力的评估与持续跟踪,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提供合适的产品推荐与投资建议,客户服务质量将得以提升。

“《办法》要求我们必须将适当的产品通过适当渠道销售给适合的客户,切实将消费者权益保护关口前移。”陈柳认为,《办法》的一大创新亮点就是对投资型产品实施科学动态的风险等级管理,并首次明确区分“专业投资者”与“普通投资者”。通过强化风险评估、严格告知提示及保护特殊群体等举措,充分体现了监管对大众投资者的重点关怀以及金融为民的初心与温度。

产品是理财公司服务客户的核心载体。记者了解到,在产品设计环节,信银理财严格落实监管要求,建立科学完善的五级产品风险评级体系,从低到高覆盖所有产品类型,确保每只理财产品风险特征清晰、风险评级准确一致,让风险收益与产品评级更匹配、更透明,以此夯实产品适当性根基。在产品存续环节,强化产品信息披露的全面性、完整性、及时性与可读性,运用图文等形式清晰揭示产品运作情况、底层资产变动情况、风险等级变动情况,并主动调整适当性匹配意见,让投资者看得懂、弄得明、理得清。

《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理财投资者数量维持增长态势。截至6月末,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1.36亿个,较年初增长8.37%。陈柳认为,《办法》不仅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引,督促其全面升级内部管理、优化服务流程,更从制度层面为亿万名金融消费者构筑了一道坚实的“安全网”,显著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安全性和满意度。

“金融机构履行适当性义务,有助于帮助消费者识别风险,根据自身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产品,降低超出自身能力的支出和风险损失。”董丹浓说,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时,将获得更专业、更精准的风险提示与产品匹配建议,从而减少因对产品风险认识不足或被误导而购买不适合产品的情况,有效降低投资风险。

据悉,信银理财持续优化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模型,通过动态问卷、客户行为分析等多维度数据,精准刻画客户真实风险偏好与投资目标。基于风险评级结果和投资者属性,对客户进行差异化管理,设置不同的服务和适当性管理流程。此外,还要持续通过普及金融知识使客户了解销售适当性的必要性,加强对各类人群的关怀和服务。“接下来,我们将严格对照《办法》,有针对性地进行规范落实,推动中国金融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陈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