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2 05:44:23
日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韧性宜居城市的新阶段,保障城市生命线安全已成为守护城市命脉、保障发展动能、筑牢人民幸福生活根基的基础性任务。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等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在此背景下,保障城市正常运行和公共安全的关键基础设施——燃气、供水、排水、桥梁等“生命线”的升级改造,已不能局限于对单个设施或局部区域的简单修补,亟需构建覆盖全系统,融合高效率、高安全、智能化和强韧支撑能力的综合运行体系。
从地方实践来看,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等新型基础设施正被各地视为打造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抓手。作为先行省份,安徽已建成“1+16+N”省市县三级监测运行体系,构建覆盖17万公里地下管网的“数据底座”,实现了对主城区重大风险的精准管控。可见,全面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正当其时。
实现这一目标,要推动科技、资金与信息三大要素协同发力。要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整合产学研优势资源,构建高效协同的科研平台,加速成果转化与应用落地,使创新真正成为系统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例如,依托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安徽合肥在城市基础设施安全领域有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完善投融资机制。鉴于系统化改造所需资金巨大,仅靠政府投入难以为继,需探索设立专项基金,灵活运用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政策工具降低社会资本准入门槛,并通过设计特许经营等合理收益与风险分担模式,吸引多元资本长期投入,形成可持续的资金保障。
破除数据壁垒。管线系统建设往往涉及多个部门,需建立智能管理的“神经中枢”,以实现信息共享互通。通过深度集成管网空间信息、实时运行状态、权属关系等核心要素,打造覆盖规划、建设、运维全生命周期的统一综合管理平台,为跨部门协同决策、精准调度及老旧管线改造提供坚实的数据底座与智慧化支撑。(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思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