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3 09:20:23
黑土地是指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等相关区域范围内具有黑色或者暗黑色腐殖质表土层,性状好、肥力高的耕地。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贡献了全国1/4的粮食产量和1/3的商品粮调出量。然而,在长期高强度利用下黑土地退化严重,土层变薄、自然肥力下降、土壤侵蚀问题突出。其中,侵蚀沟是最为严重的退化类型,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破坏。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纳入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内容,凸显了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水利部组织松辽水利委员会以2020年为本底完成东北黑土区侵蚀沟调查,全面调查沟道长度超50米、沟系汇水面积不大于50平方千米的侵蚀沟。结果显示,黑土区侵蚀沟总数量66.67万条,其中内蒙古自治区(东四盟)、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分别为26.20万条、20.75万条、14.26万条和5.46万条,近九成属于发展型侵蚀沟。
侵蚀沟危害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直接损毁耕地。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约3/4分布在耕地上,沟道数量、长度、面积占比分别为74.22%、70.74%、69.11%,平均每平方公里耕地约有1.45条侵蚀沟,直接损毁约420万亩耕地,造成粮食损失约25亿公斤。导致耕地破碎化。东北黑土区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侵蚀沟形成后分割土地单元,限制农业机具通行和作业,极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加剧生态恶化。大量肥沃土壤流失造成河道淤积,削弱河道行洪能力,降低了自然灾害防御能力。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在监测防控、沟毁耕地修复等方面综合施策,“十四五”以来累计治理侵蚀沟3.3万条,保护和恢复耕地792万亩。
一是逐步完善监测体系。侵蚀沟是地表径流集中冲刷土壤和母质,并切入地内形成沟壑的一种形式,通过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逐步完善长、宽、深等指标体系,拓展坡度、坡长等临界条件监测,厘清沟蚀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为分类分级制定治理策略提供了支撑。二是多举措合力增强治理效能。持续优化升级治理工程,构建从沟头到沟口,涵盖跌水、谷坊、消力池等设施的完整防护系统,有效遏制侵蚀沟扩展。同时,综合采取农艺、生物等措施,通过保护性耕作、生态袋谷坊、鱼鳞坑植树等方式,改善耕地结构,强化生态屏障功能。三是不断更新沟毁耕地修复技术。加快研发创新,形成以秸秆填埋、风化石/煤矸石等物料填充为基础,融合地表股流渗井、地下暗管排水等措施的沟毁耕地修复技术体系,实现对受损耕地填平复垦。
各地积极探索侵蚀沟治理的有效路径,分区分级治理模式逐渐完善。整体来看,对于来水量大、沟道较深且比降较大的大中型侵蚀沟,以工程措施为主、植物措施为辅;对于漫川漫岗黑土区、低山丘陵区水土资源较好的中型侵蚀沟或沟段,以植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对于低山丘陵区土层深厚且水分状况良好的中小型侵蚀沟,全部采用植物措施;对于坡耕地中的小型侵蚀沟,以复垦为主。
以吉林省为例,该省采取修建谷坊、沟头防护、沟道滩岸防护、支毛沟治理及相关林草措施,遏制侵蚀沟发展势头。坡耕地综合治理方面,推行“二改一修”建设,对坡度6度以下漫川漫岗耕地实行保土耕作和等高改垄,种植地埂生物篱带;对坡度6度以上坡地区域,修筑等高U型沟,种植灌木防冲带。敦化市实施“2024年侵蚀沟专项治理工程”,通过修建石笼谷坊、柳桩护岸树条等,治理侵蚀沟376条,保护耕地面积120公顷,预计年均可减少粮食损失90万公斤,增加经济效益约160万元。
黑龙江省着力构建侵蚀沟治理技术体系,因地制宜探索生态治沟。海伦市创新技术路径,结合地形地貌特点,中小型侵蚀沟采取乔木封沟、石笼护砌等稳固阻止技术,大型侵蚀沟采取沟头石笼跌水、沟底修建阶梯石笼谷坊、沟坡人工植草等分级分类生态修复技术,目前共治理侵蚀沟800多条。
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未来需持续发力。一方面,侵蚀沟在形成发育过程中,兼具水力、重力等侵蚀特征,经历了由浅沟到切沟的过程,建议加强极端气候与人类活动对侵蚀沟发育机理的研究,构建多源数据与侵蚀沟发展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另一方面,侵蚀沟治理以工程类项目为主,石料多为远途运输,购置成本较高,石笼一旦被冲毁分散在耕地中,会引发阻碍耕作、破坏机具等风险,建议以流域为尺度,构建科学排水体系,实施沟头沟坡沟底加固防护,科学配置工程、生物措施,发挥综合防治效能。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