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文聚:构建退化耕地综合治理体系

2025-08-03 09:19:35

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耕地系统的正常运行需以遵循自然生态系统运行规律为前提,配套必要的人工投入与基础设施并辅以各类生产活动,是具有典型半自然、半人工特征的综合体。

长期以来,由于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我国耕地退化问题突出。耕地退化是区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面、系统、不可逆的恶化过程,其特征包括以下方面。其一,生产力下降,在同样的投入下,作物产量降低、品质变差;其二,稳定性减弱,耕地物理、化学、生物性状改变,导致对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抵抗力下降且难以恢复;其三,生态调节或自净功能丧失,涵养水源、净化环境、养分再生等功能由于物质循环与能量传递受阻而下降,更多依赖人工输入。

耕地退化表现为物理、化学、生物性退化,以及系统整体性退化。物理性退化主要指土壤变薄,即土层厚度降低;土壤变硬, 即土壤板结、孔隙度下降,导致作物根系难以穿透。化学性退化主要指土壤变酸,pH值下降产生强酸性现象,如高温多雨气候导致红壤盐基离子流失;土壤变瘦,即有机质下降、肥力降低,当前我国耕地土壤有机质较20世纪90年代初期降低约0.07%;土壤盐化,指由于盐分积聚而缓慢恶化的过程;土壤碱化,指表层碱性盐积累、交换性钠离子饱和度增高等现象,如内蒙古河套灌区土壤碱化问题。生物性退化主要指土壤生物多样性降低。系统整体性退化表现为气候、区位、土壤、水资源等失调而引发生态问题,如历史上陕北毛乌素沙地的形成与扩张过程。

纵观人类历史,耕地退化成因复杂,包括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但更深层次原因在于人为活动。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加速的城镇化进程以及生态污染等,是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反映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应对现代化发展需求时所面临的困境与不足。例如,随着生物质发电、饲料利用等兴起,农作物秸秆离田现象普遍,切断了农业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链条,导致土壤有机质来源不足,结构和肥力持续下降,2021年全国秸秆产生量8.65亿吨,秸秆有效还田量仅4亿吨,还田率不足50%。又如,种植业与养殖业分离导致“作物—牲畜—肥料—作物”的良性循环模式被打破。目前农、林、牧、渔产值比例约为13∶1∶8∶2,种养失衡导致农业废弃物无法有效还田,加剧了面源污染和耕地退化,尤其是导致土壤大面积酸化。再如,粮食主产区与畜牧区分割明显,有机肥资源难以就地转化,农田不得不依赖化肥维持产量,化肥投入量增长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基础肥力逐年退化。

我国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政策支持推动退化耕地综合治理体系逐步构建并显现实效。

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通过对田、土、水、路、林、电、管等实行综合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广土壤改良培肥技术、推动科学种植,着力提高农田保水保土保肥能力、抵御旱涝灾害能力、机械化耕作便捷水平。截至2024年末,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亩均产能提高10%左右,为粮食总产量连续站稳1.3万亿斤台阶奠定坚实基础。

推进盐碱地综合治理利用拓展产能空间。一方面,在现有盐碱耕地推广节水抑盐、排灌优化技术,恢复其产能;另一方面,加快耐盐碱作物品种选育推广,大力开发利用盐碱荒地,如黄淮海平原、松嫩平原等,增加耕地资源。通过以地适种、以种适地、适地适种等路径,改善盐碱地土壤性状,挖掘生产潜力,预计到2035年新增耕地1500万亩左右,改造提升1亿亩以上。

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通过制定《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开展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出台并施行黑土地保护法等,多措并举推进黑土地保护。创新以“梨树模式”为代表的技术体系,缓解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问题。监测显示,项目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回升态势,风蚀和水蚀量显著下降,用养结合的种植理念和集成技术成为退化耕地治理的实践标杆。截至今年6月,东北83个黑土地重点保护县地表基质调查完成,系统查清了东北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资源“家底”。

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实施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强化风险管控,全国土壤重点风险监控点重金属含量显著下降,受污染耕地生产功能逐步恢复,预计今年安全利用率达93%左右。

开展土壤酸化治理试点。针对南方耕地酸化问题,农业农村部2023年启动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建设,在20个县探索适宜治理模式,在工作机制构建、技术模式推广等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

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多田套合”提升空间利用效率。“多田套合”源于浙江省实践探索,旨在系统推进“耕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空间布局层层套合。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统筹推进农田、水利、道路、生态等要素配置,解决耕地“细碎化”问题,实现“多田套合”集约高效利用。2019年以来,全国25个省份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1500多个,整治规模720多万亩,新增耕地66万亩,有效激活了乡村产业用地要素。

(作者系自然资源部土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