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人工智能治理,让AI向善

李治国 2025-07-29 15:52:45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全球竞合正深刻重塑国际发展格局,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治理变革的核心变量。作为兼具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战略性工具,其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垄断、数字鸿沟、伦理失范等复合性挑战。针对这些议题,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汇聚全球智慧,倡导以“共赢”理念推动技术红利广泛共享,以“共治”路径回应跨国治理需求,促进人工智能开放、包容、普惠、向善发展。

共享共治

智能时代,同球共济。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人工智能的全球发展与治理:共赢与共治之路”论坛上,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李萌表示,当前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处于关键时期。面对人工智能的潜在风险,要让模型初、性本善,要加强开发者的教育和约束,要依据行业特点,确定治理和防范的方式与重点。李萌表示,我们要树立人类和人工智能共同成长的理念,学会相互适应,让人工智能为人类造福。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院长薛澜发布了《从共识到行动:构建包容普惠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研究报告。面向未来,报告建议人工智能治理应秉持“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敏捷治理框架,建立大国间合作的“安全区”和更具包容性的国际协作网络,推进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能力建设,确保人工智能发展成果惠及全人类,实现技术创新服务于人类福祉。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网络安全官李慧镝表示,生成式AI为包括信息服务业在内的全球经济社会,带来技术突破驱动产业变革、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持续涌现、新型智能化技术促进普惠平权等战略机遇,也伴生训练数据质量不佳、深度伪造问题凸显、协同治理隔离、资源分布不均等系列风险与挑战。面向未来,中国移动倡议“四共”——共筑数智基础设施互通体系、共享普惠信息新智能服务、共建智能向善的智能生态、共创全球治理协同机制,携手弥合数据、算力、智能鸿沟,推动全球AI健康持续发展。

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上,上海市市长龚正表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上海作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高地之一,始终坚持创新与规范并重,持续强化法治保障、治理协同和开放合作,积极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贡献“上海经验”。

更好的AI,更好的城市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爆发式应用,其指数级增长的算力需求正带来前所未有的能源消耗,国际能源署(IEA)的报告指出,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将在未来数年内成倍增长,并成为制约AI产业健康发展的核心瓶颈。如何让驱动未来的“算力”与支撑未来的“电力”实现和谐共生?

在“AI与绿色低碳发展”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和综合利用司副司长丁志军表示,从国家战略层面强调了引导AI作为新质生产力核心引擎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的顶层设计。作为上海市人工智能和产业绿色发展的主管部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葛东波表示,上海正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的绿色智能之都,开创性地构建算力与电力共生的新型基础设施,为超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探索“上海路径”。作为AI产业重要集聚地之一的上海徐汇区,徐汇区副区长邓大伟表示,徐汇区聚焦服务国家战略,不断增强智能产业引领,持续推动绿色与智能协同发展。中国电力建设集团首席信息官吴张建代表新能源建设主力军,表示将进一步聚焦能源转型和数字化建设,将战略构想转化为重大工程。

在“AI协同 智能无界”国际AI城市论坛上,专家们则共同探讨AI大模型赋能城市智能体的前沿议题。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表示,智慧城市发展已迈入强调以人为本的新阶段,人工智能的核心价值在于精准捕捉并实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技术应用需优先满足人民意愿。他强调,本次论坛将向全球首发“硅基吴志强”AI知识库引擎,并向全球开放共享,旨在助力弥合数字鸿沟。论坛上,WAIQ全球人工智能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发布。该指标体系深度融合AI发展与城市智商评价,构建“以AI为神经系统”的评价框架,旨在精准评估AI时代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支撑永续发展。此外,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上海联通智慧城市事业部、上海城建城市运营集团、蜜度科技共同启动“智慧城市2050联合创新实验室”。实验室将以城市真实问题为导向,整合AI前沿技术,联合多方力量,打造可持续、可复制的智能解决方案,加速城市治理、公共服务与产业生态等领域的数智跃迁。

让AI赋能更好的发展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在2025年度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揭榜挂帅”擂台赛“中国青年人工智能先锋对话”活动中,西北工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王震以一份麦肯锡公司2023年发布的报告为例,分析我国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情况指出,我国的产业发展急需培养大批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高科技人才,预计到2030年,中国对高科技人才的需要将从2023年的100万人增加600万人,而大学培养及现有人才储备的总量仅有200万。面对巨大的缺口,年轻人可以做些什么?荣获第18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擂台赛特等奖(擂主)的上海交大团队成员何天尧用自己2023年的参赛经历激励同龄人:“做有理想的人,探索前沿的技术,做有意义的事情。”本届“揭榜挂帅”擂台赛创设主擂台城市承办模式,以人工智能等8个领域为重点,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城市分领域设立主擂台。正值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正在上海举行,此次人工智能主擂台赛来到徐汇西岸,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和徐汇区联合承办,以“中国青年人工智能先锋对话”的形式,在浦江两岸掀起一阵“揭榜挂帅”的热潮。

“女性科技人才正成为创新‘破壁人’。”7月27日,以“AI向善·她向新:数智女性的未来”为主题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AI女性菁英论坛上,来自全球的科学家、企业家、教育家和年轻创业者齐围绕女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机遇与挑战展开激辩。专家们达成共识,在AI领域,女性开发者不输男性,她们正在用技术解决全球性难题。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教授分享了一组数据:截至2022年,全球女性科研人员占比已经增长到41%(2001年仅为28%),而中国女性科研人员的占比已达到了45.8%,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是,他也直言,女性科研人员仍面临着几方面的问题,包括,学科分布失衡,物理、数学和工程领域女性占比显著偏低;区域发展不均;资源获取困难等。

“AI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女性能力的放大器。”蚂蚁科技集团资深副总裁、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彭翼捷认为,AI时代女性最需要的是“三力”——“心力”(信念)、“脑力”(数字素养)、“体力”(社会支持),并分享了甘肃东乡族民宿管家阿英的故事:一个没上过学的农村妇女,用AI工具直播卖杏子,如今成了村里的“网红导师”。“AI不是取代女性,而是让她们‘多长出一双手’。”

蚂蚁科技集团资深副总裁、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彭翼捷。

女性在AI时代的独特优势与潜力。“女性的共情能力、协作精神和灵活性,将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与社会创新的关键‘软实力’。”彭翼捷以自身行业观察为例:女性非常善于倾听,也能有很强的共情能力。“AI技术再强大,也离不开对人类需求的理解。女性的细腻,可以让AI更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