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9 11:46:04
近段时间以来,逛菜场、赶市集重新成为一股潮流,好逛的新菜场频频引人打卡,各种“菜场地图”“市集寻宝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标识。寻常巷陌升腾的烟火气,正成为城市生命最鲜活的注脚和城市文旅的“流量密码”。
日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而烟火气的存续恰是衡量更新成色、丈量城市温度的一个刻度,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智慧。留住烟火气,城市更新才能接地气、有人气、提心气,城市发展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活力。
然而很多时候,城市中的烟火气面临被冲淡的隐忧。一些更新项目盲目跟风,将街区改得千篇一律,地方韵味荡然无存;租金变化带来的商业生态调整,使一些承载记忆的老店面临迁移或者退出,社区记忆的纹理随之裂开;政策设计常失之粗疏,或对小微商业扶持缺位,或对市井文化缺乏保护,令城市更新交响曲中的市井音符未能得到强化。城市更新应注重统筹规划、精耕细作,守住城市烟火气,厚植城市发展的人文底蕴与深层价值。
以空间活化焕新“烟火”,提升城市归属感。在城市迅速发展的今天,不管其如何更新,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文化情感不能丢失。通过创意设计,对商场、厂房等物理空间进行更新改造,既能存续市井生活网络,又能重构文旅消费时空场景。例如,上海田子坊改造初期,刻意保留老裁缝店、小杂货铺,使艺术空间与原生烟火共生共荣;长沙超级文和友利用一座现代化的商厦空间,将城市发展中消失的文化记忆和场景进行情景式再现,复刻出七八十年代老长沙的生活场景。在城市更新规划中,应鼓励利用边角地等“城市剩余空间”,以灵活方式孵化手艺工坊等微型烟火载体,使城市褶皱处充满暖意、吸引客流、塑造口碑。
以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点亮“烟火”,增强城市文化魅力。文化遗产是城市烟火气的精神根系,不只是历史文化建筑、非遗技艺,更是城市的整体活态文化基因,能转化为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本与经济动能,要用整体性、系统性思维与城市更新相融合。例如,各地的非遗美食技艺承载着城市烟火气息和传说故事,不仅成为舌尖上的诱惑,更是感知不同城市文化的独特路径,吸引游客驻足消费。绍兴黄酒创新推出的沉浸式酒宴将非遗融入现代消费场景,通过“技艺传承+场景再造”的模式,催生出一条覆盖食材种植、手作体验、品牌衍生的产业链;“唐山宴”则让美食技艺找到新的时尚消费空间。城市更新过程中应加强城市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让其在新的场景和业态中获得新的生命力,让文化遗产在守护与创新中持续为城市发展赋能。
以治理创新升腾“烟火”,提高城市凝聚力。在城市更新中守护烟火气,意味着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改变:城市更新不是物理空间的简单翻新,而是以空间改造释放民生福利;也不是单一的建设行为,而是要通过居民、商户、专家、城市建设者和运营者共商共治,让更新更精准、更有人情味。例如,北京前门街道以“居民的事居民议、居民的事居民定”的“小院议事厅”模式,探索出商居共荣新样板,既守护了街巷的烟火气,更将其转化为凝聚人心、优化治理的“黏合剂”。守护烟火气的深层逻辑在于从民生需求中寻找更新之源,更在于通过多元共治激活城市的内在凝聚力与治理软实力,走出一条有温度的城市更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