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剑锋:开展国际合作弥合智能鸿沟

2025-07-27 06:15:11

人工智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尚未从中受益。国际电信联盟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世界仍有26亿人无法接入互联网,约占全球人口的1/3,全球面临智能鸿沟和数字鸿沟叠加扩大的风险。近年来,我国广泛开展人工智能国际合作,帮助全球南方国家加强技术能力建设,为弥合全球智能鸿沟作出中国贡献。

倡导推动人工智能公平普惠发展。2023年10月,我国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强调增强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开展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合作与援助,不断弥合智能鸿沟和治理能力差距。2024年7月,我国推动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积极动员并凝聚形成国际政治共识。同年,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加强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和合作,确保人工智能向善、造福全人类。

搭建合作平台与机制。我国同赞比亚共同发起成立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之友小组,自2024年12月举办首次会议以来,小组不断壮大。2025年5月,中赞两国在联合国总部共同举办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之友小组主题活动,70多个国家及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等国际组织参会,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公平普惠发展。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等先后成立,为广泛开展人工智能国际合作提供了常态化、机制化平台,推动区域内国家在技术研发、应用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入合作。

开展技术援助与合作项目。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数字合作网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包括帮助基础设施薄弱的国家提升网络带宽、建设数据中心等。开发并共享开源大模型DeepSeek等技术成果,促进形成更公平的竞争环境。阿里巴巴达摩院推出首个基于东南亚语言训练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版本SeaLLM,填补了东南亚地区缺乏本土大语言模型的空白,推动了当地人工智能开发和应用。通过技术合作、转让等方式,将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发展中国家,赋能农业、医疗、教育等领域,提升了当地的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与越南、老挝等开展深度研发合作,助力其提升传统产业智能化水平。同埃及合作启动“数字埃及建设者”计划,促进其加快数字化转型。

帮助培养本土专业人才。要在人工智能领域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必须在基础理论、方法、工具等方面取得突破。我国积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人工智能领域的培训,包括专业技术、政策制度、伦理道德等,提高当地政府官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与应用水平。例如,中国企业华为与泰国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等加强合作,为当地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又如,鼓励我国的高校、科研机构与国外同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邀请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参加,促进知识共享和交流互鉴。

提供发展经验与治理模式借鉴。我国出台《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探索兼顾数据安全和全球数据共享的平衡方案,提出数据主权与跨境数据流动相结合的治理模式,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新的治理框架,受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拥护。作为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大国,我国致力于推动弥合全球智能鸿沟,2024年9月,提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就开展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搭建国际合作框架,明确基础设施、产业赋能、人才培养、数据建设、安全治理等重点合作方向。

日前,2025年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全球峰会在瑞士举办,峰会发布了《2025年“人工智能治理全球对话”联合主席声明:推进包容、可信、创新的人工智能治理》,提出人工智能治理的十大愿景,包括从原则走向实践的务实治理、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包容协作、可持续性、安全标准、算力治理和政策灵活性等。人工智能可以是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坚持“智能向善”,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造福人类的公共产品。未来,我国将继续推动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各方加强发展战略、治理规则、技术标准的对接协调,早日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全球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智库建设研究部执行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