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东: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实现跃升

2025-07-27 06:14:55

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2024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实现整体性、系统性跃升,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越发重要。

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从“跟跑”到“并跑”。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创新突破,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应用步伐加快,百度、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科大讯飞等推出自研大模型,文心一言、豆包、元宝等国产大模型在文本和多模态内容理解与生成、深度推理等方面的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开源大模型DeepSeek等产品相继推出,垂类大模型、数字人、具身智能等领域发展成效显著。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我国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论文发表量和专利授权量均居全球首位。《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4年)》显示,2024年全球新公开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4.5万件,我国占比达61.5%。

人工智能产业实现链式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创新突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数据、算力、模型、应用等产业链多业态蓬勃发展,形成从材料、设备、芯片、服务器、智能体到数据中心、云计算服务、应用市场等多领域产业创新生态。截至2024年底,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链上企业超4700家,累计培育400余家人工智能“小巨人”企业,覆盖从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到应用层的完整产业体系。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人工智能芯片市场规模超过1400亿元。

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实现整体性升级。我国不断布局完善算力、数据、网络等基础设施,推动移动通信和光纤宽带网络优化布局,推动算力枢纽和数据中心扩容提质,实现算力、数据和网络基础设施量质齐升,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通信和光纤宽带网络。截至2024年底,5G基站共425万个,千兆用户突破2亿,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超26亿户,在用算力中心标准机架数超过880万,全国算力总规模达280百亿亿次浮点运算/秒。

“人工智能+”行动实现纵深推进。人工智能具备典型的通用技术特征,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我国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千行百业,推进在农业、工业、金融、医疗等领域纵深渗透,智慧农业、智能工厂、在线医疗、远程教育、智慧城市等新模式、新业态竞相涌现。以需求牵引创新、以场景反哺技术,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社会治理等多领域的深度融合,助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人工智能支持政策发挥重要支撑作用。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并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2030年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此后,多部门相继出台政策、规划和行动,累计制定了40余项人工智能行业关键标准和10余项国际标准。各地积极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和“人工智能+”行动进行规划设计和工作部署,加强政策供给和资金投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及产业化。例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纷纷设立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推动重点领域及示范场景研发应用,促进人工智能从“并跑”向“领跑”迈进。

推动人工智能治理走向深入。随着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广泛渗透,伦理、安全、隐私、公平等风险凸显,迫切需要加强人工智能治理,引导推动“智能向善”。2024年7月,我国举办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发表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同各方推动联合国大会通过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并强调共同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必要性,同时确保其发展过程中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和公平性,促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人类社会发展。此外,我国曾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五十三届会议、第五十五届会议、第五十六届会议分别就人工智能促进残疾人权利、人工智能促进儿童权利、人工智能促进妇女权利作共同发言。2025年7月4日,我国在人权理事会第五十九届会议技术援助主题年度研讨会代表70余国作“人工智能促进无障碍建设”共同发言,推动各国共享人工智能发展成果。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仍需持续加强基础研究,集中力量攻克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加速基础理论突破向工程化落地转化,构建面向通用人工智能的原创性技术体系,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突出场景应用导向。充分发挥丰富场景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适度超前建设网络设施,组织开展算力强基揭榜行动,稳步推动优化算力布局,持续丰富算力应用场景,以场景需求牵引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重点领域、重点场景的纵深应用,着力培育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医疗诊断、教育服务等领域的超级智能体。进一步完善促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营造激励研发创新和应用推广的友好生态环境,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