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地的丰收——记安徽太和县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党支部书记徐淙祥

梁 睿 2025-07-24 10:40:03

“优质高产多打粮,快找劳模徐淙祥。多收多打又多卖,每亩增收几百块。”这句朴实的话,反映了安徽省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在当地农民中的口碑,也彰显了这位“大国农匠”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的执着追求。

坚守初心种好粮

徐淙祥是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人,出生于1953年6月,现任太和县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党支部书记。他长期扎根黄淮农村,坚持科技兴农,使许多“望天田”变成“高产田”。

2022年是徐淙祥难忘的一年,他种植的两个优良麦种平均亩产双双突破800公斤大关,实现历史性跨越。开镰当天,他忍不住提笔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报告丰收喜讯和10多年来取得的科技成果。

“得知你家种植的小麦喜获丰收,儿孙也跟着你干起了农业,我感到很高兴。”当年6月27日,一封饱含对乡亲们的问候、对全国种粮大户提出殷切期望的回信,从北京送到徐淙祥手中,让这位种了一辈子粮食的老农惊喜不已:“真没想到,习近平总书记给俺回信了!”

徐淙祥连创安徽粮食高产纪录,并获得总书记鼓励,源于其热爱种粮的初心。

1972年,高中毕业的徐淙祥本可以当教师,但他毫不犹豫回乡当农民。“不能再看着乡亲们吃不饱了,我要靠科学种田种出个名堂来!”

就这样,徐淙祥找来农业科技书籍,白天地里耕作,夜里挑灯苦读。为提高土壤肥力,他用草木灰混合农作物秸秆高温堆肥,用烟叶泡水防治蚜虫。得益于自制的土化肥、土农药,田里粮食产量逐年提高。

1983年12月,积累了10年良种繁育经验的徐淙祥,经过全省统一考试,成为太和县的一名乡村农技员。1985年至1986年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在太和县实施“黄淮大豆高产攻关七五计划”,徐淙祥具体负责的田块产量每年都名列前茅。

2003年,徐淙祥承担农业部高蛋白大豆丰产栽培试验。“那一年洪涝、龙卷风、冰雹,都来考验我。”徐淙祥回忆说,“当时,下大雨、刮大风,人家都朝屋里跑,俺一家人都往地里跑。一连两三天泡在大豆田里扒沟排水。”豆苗保住了,一家人也累病了。那一年,当地大豆普遍减产,徐淙祥负责的试验田却创下新的单产纪录。那之后,徐淙祥科技承包田规模扩大至千亩。

“老把式”用上“新装备”

徐淙祥从不满足当个“老把式”,而是紧跟时代步伐、依靠科技力量,将北斗导播、无人机飞防等现代农业技术引入田间,在广袤田野书写了科技兴农的时代新答卷。

在徐淙祥的办公室里,有几十本五颜六色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农作物生长情况。点点滴滴,事无巨细,记录了这位种田“老把式”好学上进、科学种田的坚实脚步和求索之路。

没有好的农田,就没有丰收的希望。太和县旧县镇不少耕地属于砂姜黑土,土质黏重。为此,徐淙祥与科技、农业部门合作,经过多年试验探索,采取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秸秆还田及土壤深耕等技术,培肥了地力,提高了粮食产量。

在攻克土地难题的同时,徐淙祥深知“种子是农业芯片”。多年来,他积极与安徽省农科院、皖垦种业等省内外科研院所、育种企业合作,引进种植性状稳定、抗病抗倒、稳产高产的20多个小麦良种,培育出“太丰6号”高蛋白大豆新品种。

2023年,徐淙祥示范基地建成智能化监测系统,使用卫星遥感监测终端,配备多架无人机,大大提升了病虫害预警准确率。他设立了“国家粮食丰产工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农家小院成了“专家大院”。

大户带小户 同奔致富路

徐淙祥深谙“独木不成林”的真谛,积极构建“大户带小户、技术传万家”的协作网络,通过种粮协会整合零散农田、创建田间学校培育“新农人”,让共同富裕的梦想在广袤田野上生根发芽。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徐淙祥无私传授农业种植技术,带领农户共同致富。在引进农作物新品种上,他选择把风险留给自己,先行试验示范,成功后再推广给农户。

“跟着老徐种粮,俺学会了小麦精播、科学田管,连年丰产又丰收!”村民张坤采用徐淙祥推广的绿色栽培法,种植的小麦籽粒饱满、产量提升。

为带动当地更多农民走上科学种田、共同致富之路,徐淙祥发起成立了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徐淙祥加强了对农民的技术指导,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据不完全统计,现已接待现场观摩6000余人次,举办技术培训70多场次。

2022年9月,徐淙祥牵头成立了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积极开展大户带小户、小田变大田、全程大托管,带动中小农户近万户;协助乡镇成立科学种粮理事会,每到庄稼成长的关键期,他就把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通过观摩会或者视频连线开展现场培训。截至2024年底,该模式覆盖太和县30万亩耕地,带动2.3万户农民户均年增收超2000元。“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也被授予“全国共享农民田间学校”称号。

如今,72岁的徐淙祥依然每天忙碌在田间。眼下秋粮田管正在江淮大地全面铺展,望着一片葱绿的庄稼,他激动地说:“只要还能动,我就要带着乡亲们多种粮、种好粮,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咱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