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4 10:40:21
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一片片曾被风沙裹挟的土地,如今正涌动着蓬勃生机。当地群众怀揣着对自然的敬畏、对高原的赤诚,以坚韧劈开荒漠,用智慧唤醒沃土,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雪域高原深深扎根,化作生态向好、人民幸福的生动实践。
山南市隆子河谷的风,如今带着草木清香。74岁的桑旦走进沙棘林,指尖抚过树干,仿佛触碰着岁月的年轮。“这片沙棘地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她动情地说。
上世纪60年代,隆子河谷曾流传着一句俗话:“聂巴阿贴组”,意思是“只要你说话,身上的沙土就会往下掉”。彼时,这里一片荒芜,风沙肆虐。1964年,时任新巴乡乡长的朗宗带着群众向隆子河谷盐碱沙地宣战,13岁的桑旦是第一批加入的村民。在队伍里年纪最小的她,跟在大人身后修水渠、栽沙棘,一双手磨出茧,脚下的盐碱地却渐渐冒出绿意。“一开始我们有30多个人,大家都是义务劳动,就凭一股劲。”桑旦说,那时村里人都知道,这树能固沙挡风,是子孙后代的指望。
种完沙棘林,桑旦又挑起护林重担,日复一日灌溉、养护,看着树苗慢慢成材。“以前没柴烧、没有木料盖房子,土地也种不好粮食,有了沙棘全都解决了!”桑旦脸上洋溢着笑容,沙棘改良了土壤,老百姓的粮仓也鼓起来了。
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下,昔日遍布盐碱地的河滩,已蜕变为绵延40多公里、占地面积50.33平方公里的绿洲,成为守护家园的“绿色长城”。从义务种树到护林员政策落地,从解决温饱到奔向小康,沙棘林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是西藏人民与自然共生的见证。
雅鲁藏布江北岸绵延的沙荒地,曾是制约扎囊县阿扎乡农业发展的“拦路虎”。如今,18座智慧温室、20座采摘棚在阳光下泛着光,棚内芦笋拔节、瓜果飘香。
章达村村民次仁卓玛正带着女工们给芦笋浇水。“有的蔬菜我们以前见都没见过,现在成了自家餐桌上孩子们最爱吃的菜。”作为绿之源公司业务骨干的她,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2019年,在扎囊县委、县政府和湖南省援藏工作队的招商引资下,绿之源公司在此开疆拓土。“我们流转了4000余亩沙荒地,最初打井100米全是细沙层,连建设用的石头都得从外地运。”公司西藏事业部总经理喻莹回忆。面对这片“不毛之地”,团队利用西藏当地丰富的腐熟牛羊粪和有机肥,年复一年改良沙性土壤。
多年深耕,细沙荒漠逐渐变成适宜耕种的沙性土壤。绿之源主要种植的产品是芦笋。芦笋不仅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好,防风固沙能力也突出,契合西藏“保护生态、改善生态,生态优先”的发展要求。目前,基地已改良沙化地1200余亩,产出的有机芦笋荣获中部农业博览会金奖,通过贡嘎机场冷链运输直达上海、长沙的商超,甚至摆上了香港市民的餐桌,旺季时一天运输量可以达到一吨,年销售额超千万元。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沙荒地真成了“聚宝盆”。“我每月工资5800元,丈夫负责机械维修,每月6600元,还有五险一金和带薪休假。”次仁卓玛感慨,“现在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据统计,绿之源成立以来,已累计带动当地群众增收6300余万元。
从隆子河谷的沙棘林到雅鲁藏布江北岸的芦笋大棚,山南的绿色版图正逐步扩展,绿意的背后是几代人的接力与坚守。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生态文明建设守护了高原的生态底色,铺就了百姓的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