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板块 缩减募资 40多家公司改道再战IPO

2025-07-23 11:25:36

今年以来,在IPO市场整体升温的背景下,一批熟悉的身影再次现身上市审核“考场”。上海证券报记者初步统计,今年以来,已有40多家公司在前期IPO“撤单”终止后,选择再度冲刺A股上市。

总体来看,这批企业再度冲刺IPO似乎都有备而来。从板块选择来看,大部分公司在首次申报沪深板块失利后,再度冲刺均将目光投向北交所;少数公司则从科创板转向主板或创业板。从募资来看,不少公司再度申报上市均下调了募资规模,或缩减了募投项目。

有投行人士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称,通常业绩波动较大或自身规范性不足的企业,会在审核问询阶段“撤单”离场,待准备充足后再申报上市。而再度申报上市的企业,基本都会重新评估资本市场环境、板块定位、经营业绩等因素。个别企业也会参考前期问询要点,充分优化自身经营情况后,再以更好的状态冲刺上市。

多家公司“改道”北交所

记者发现,目前大部分重新申报上市的公司,均将上市板块调整至北交所。

中科仪就是其中一例。公司主要从事干式真空泵和真空科学仪器设备业务,2020年12月申报科创板上市获受理。然而,在首轮问询中,公司产品及核心技术先进性、科研实力及成果情况、合作研发及共有专利,核心技术更新迭代等问题被重点关注,公司科创属性疑似遭到质疑。2021年5月,公司主动“撤单”IPO终止。蓄势4年后,中科仪今年6月30日现身北交所上市“考场”。

从最新招股书看,中科仪显露出“增收不增利”的迹象。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6.98亿元、8.52亿元和10.82亿元,净利润则分别为4.98亿元、6.00亿元和1.93亿元。

百英生物则是从创业板“改道”北交所。在2024年7月创业板IPO“撤单”前,百英生物曾接受两轮问询,直指公司创业板定位问题。彼时,深交所要求公司说明在基因、细胞和工艺层面技术优势的具体体现,处于行业领先的相关依据,以及公司抗体表达业务、抗体发现与优化业务核心技术的创新性和先进性水平等。

今年6月27日,北交所受理百英生物上市申请。对比来看,公司拟募资额由10.5亿元调整为4.91亿元,募资投向中“补充流动资金”项目不复存在。招股书的一大看点是,百英生物业绩持续增长,2022年到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60亿元、3.38亿元和4.0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765.29万元、8402.11万元和1.24亿元。

晨泰科技上市之路可谓一波三折。2020年11月,公司冲刺IPO瞄准科创板;从科创板“撤单”后,公司2022年投身创业板IPO仍未果;今年6月,晨泰科技向北交所发起第三次上市冲击。

“‘撤单’企业消除相关隐患或达到相关标准后,会选择重新申报上市。”一位投行人士表示,“从目前的上市进度、流程看,申报港股或北交所受到更多企业的青睐。”

该投行人士还表示,目前,资本市场各板块特色鲜明:科创板更强调技术而非财务指标;主板关注规模和行业代表性;创业板则对技术门槛和财务均有一定要求;北交所对成长型中小企业更加包容。对盈利能力较好但并不符合其他板块定位的企业来说,申报北交所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调降募资规模

“行业发生重大变化等原因导致企业业绩大幅下滑,以及企业规范性不足,是‘撤单’的主因。”上述投行人士表示,前次IPO失利后,发行人及中介机构通常会重新评估资本市场环境,及自身禀赋与各板块匹配度等,调整申报板块及募资规划。

记者发现,多家企业再度“冲A”时,均对募资额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下调。相应地,也对募投项目及资金分配进行了调整。其中,部分企业在前次募资的必要性、合理性方面受到一定质疑,此番重新申报进行了更加合理的规划。

尚水智能是一家从科创板转战创业板IPO的公司。公司主要从事面向新能源电池极片制造及新材料制备领域的智能装备业务。2023年申报科创板IPO时,公司拟募集资金10.02亿元。其中,5.06亿元用于高精智能装备华南总部制造基地建设项目,2.96亿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2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彼时,科创板审核问询重点聚焦公司募投项目。上交所要求尚水智能说明募投项目对公司未来利润的影响,以及补充流动资金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今年冲刺创业板IPO时,尚水智能将拟募集资金下调至5.87亿元。

惠科股份今年现身深主板IPO“考场”,对比前次申报创业板IPO,公司拟募资金额从95亿元下调至85亿元。除了个别募投项目做了调整,公司还将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金额从28.5亿元大幅缩减至10亿元。

这或许与惠科股份经营业绩显著改善有关。据最新招股书,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71.34亿元、357.97亿元和403.10亿元,实现连年增长;净利润分别为-20.97亿元、28.26亿元和36.73亿元。

惠科股份表示,经营业绩迅速从低迷的市场环境中恢复并实现稳步增长,主要受外部特定时间等偶发性因素逐步消除、产能结构优化和下游需求逐渐回升,以及公司不断丰富产品类型、顺应行业趋势,聚焦自身双轮驱动策略等因素驱动。

有投行人士提示,对多次冲刺上市的公司而言,尤其要重视其前期尚未解决的“后遗症”或风险隐患,会否对其上市构成障碍。拟IPO公司或中介机构一定不能存闯关的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