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2 21:48:34
7月18日,记者走进位于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王洛镇张庄村的许昌英杰三创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刚步入生产车间,浓郁的卤香便扑面而来。
生产车间里极其热闹:经过严格筛选的猪蹄,首先被送入高温油锅进行炸制,滚烫的油温使表皮迅速收缩,锁住内部鲜美的肉汁。随后,猪蹄转入特制卤缸,在秘制卤料中经过长达十余小时的低温慢卤。智能化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卤制温度与时间,确保每一块猪蹄都能达到最佳的入味效果。
“猪蹄是先炸后卤,每批猪蹄都要卤制十几个小时,而且全是纯手工蜂蜜上色,没有任何防腐剂和添加剂,老人小孩都可以放心吃。”公司负责人张长路向记者介绍道。
在自动化流水线上,工人们娴熟而精准地操控着设备,完成包装、杀菌、烘干等一系列工序,整套流程高效而流畅。经过真空密封的猪蹄色泽红润、油亮饱满,随着传送带依次下线,待完成最终包装后,即将通过物流系统发往全国各地,最终呈现在消费者的餐桌上。
“平均一天1000多单,每单5只猪蹄,日产量在5吨左右,年产大概在1500吨左右。”张长路拿起刚打包好的猪蹄算了一笔账。
在襄城县王洛镇,像张长路这样依托猪蹄加工产业实现增收致富的农户不在少数。这一现象的背后,是襄城县王洛镇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科学谋划特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生动实践。
为让襄城县王洛镇这份独特香味飘得更远,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份来自特色产业的魅力与活力,襄城县王洛镇精心谋划建设了特色美食产业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标准化生产、打造区域品牌等系列举措,并于2021年成立王洛镇猪蹄协会。
园区核心区位于张庄村、东街社区、大路谢社区及闫南社区,总占地面积80亩,以传统美食——“王洛猪蹄”为特色主打产品,构建涵盖加工、包装、销售全流程的特色卤制品产业链。
自王洛镇猪蹄协会成立以来,通过行业整合与标准引领,现已吸纳58家市场主体加入,这一举措有效推动王洛猪蹄产业向规范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升了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园区年产能达3000吨,年营业额1.5亿元。这香气四溢的猪蹄已然成为了当地的“金字招牌”。
王洛镇产业园区的建设,有效带动了就业创业,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县域经济注入新动能。作为襄城县乡镇专业园区发展的典型代表,王洛镇的实践印证了全县产业布局的成效。近年来,襄城县立足各乡镇资源禀赋,科学规划产业布局,通过差异化发展、政策扶持和服务优化,推动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汾陈镇食品加工产业园集粉条、淀粉、魔芋制品、冻品生产、乳制品等农产品深加工为一体,将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实现了从田间到车间的价值跃升;双庙乡辣椒产业园则依托当地群众传统种植习惯和规模化种植优势,推动辣椒产业向深加工、品牌化方向发展,有效提升了辣椒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让小辣椒成为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麦岭镇瞄准该乡2万余名外出务工人员从事鞋业制作的优势,因势利导成立襄城县(东部)鞋业制造产业园,吸引人才回乡创业,实现“家门口就业”,为镇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十里铺镇充分发挥当地针织产业工人技术优势,打造针织服装产业园,培育本土服装品牌,带动群众就业,让“纺织小镇”成为了十里铺镇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襄城,一场关于镇域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乡镇专业园区的建设不仅推动了产业集聚发展,更成为襄城县有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
为确保乡镇专业园区高效推进,襄城县强化组织保障,成立由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主要负责同志任“园长”的产业园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协调解决各类重大问题,确保专业园区良性运转,发挥应有作用。做好监测指导,成立多部门联合的园区创建工作服务指导组,定期调度专业园区建设进展和运行情况,对创建进度滞后的乡镇及时进行帮扶指导,确保园区建设提质增效。加大政策扶持,统筹整合资源,制定扶持优惠政策和支持保障机制,创新投融资方式,加大招商力度,积极招引企业落地,壮大园区产业规模。
当前,襄城县乡镇专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已初步形成“一镇一园”的发展格局。全县共谋划了15个乡镇专业园区,目前4个乡镇专业园区基本成型,6个乡镇专业园区正在招商引资阶段,5个乡镇专业园区正在谋划建设中。园区共入驻企业(合作社)31家,预计年产值11.256亿元,带动群众就业3303人。
许昌英杰三创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员工正在卤制猪蹄。侯楠楠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