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1 07:01:30
桥下空间的微改造,要根据每个桥下空间的区位特点、周边需求、环境条件,量身定制改造方案,使其更自然地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最近,北京市南二环一座立交桥下发生了新变化:桥下空间通透敞亮,新增的近百个停车位整齐排列,入口还设置了智能停车系统。而此前,这里还是护栏围绕、杂物堆积,仅有环卫车辆停靠。
2024年北京市启动桥下空间整治提升3年行动,目前已完成城市道路、公路、轨道交通234座桥系的环境整治,榴乡桥、通惠河匝道桥等14座重点桥系完成提升。随着北京桥下空间治理工作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桥下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
桥下空间的问题是怎么出现的呢?这和城市快速发展也有关系。在城市建设中,高架桥、快速路等越来越多,为城市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不少桥下空间。这些空间除了一部分被用作公交场站和环卫等城市运行保障点,其余大多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有的还存在私搭乱建、违规停车、违规堆料等现象,影响市容市貌,更滋生安全隐患。
治理桥下空间,符合城市发展需要,也契合当今城市发展阶段。刚刚闭幕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发展已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城市治理更需要精细化。相较于宏大的开发项目,桥下改造切口小、投入少、见效快,这种“微创式”改造更新模式具有显著优势。
北京用“微创手术”让城市边角料变废为宝的同时,也展现了城市新转变。当传统的大拆大建模式遭遇瓶颈,这种花小钱办大事的实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回归,更为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但是,要把桥下空间改造好,让更多市民满意也不容易。首先,很多桥下空间因为结构不同、布局不同,改造利用的条件和难度也不同。此外,桥下空间用作什么用途,是做停车场,建儿童游乐设施,改成社区休闲广场,还是布局新能源汽车充电站,也不能拍脑袋决定,既要因地制宜也要充分征求市民意见,这也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体现。
桥下空间的微改造无法复制粘贴,应当基于科学诊断、精准施治的治理实践。要把好事办好,就必须坚持“一桥一策”,从规划开始就应充分引入公众参与,通过问卷调查、社区调研、方案公示等多种渠道,让周边居民、使用者的真实需求成为决策的核心依据。同时,根据每个桥下空间的区位特点、周边需求、环境条件,量身定制改造方案,使其更自然地融入市民日常生活。(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朱双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