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市长对话·青岛│海洋旅游如何做强特色

张虎 崔浩 刘成 2025-07-20 09:36:33

7月19日,“世界市长对话·青岛”活动正式启幕。来自全球8座友城的市长与代表、三位中国山东省内城市市长,围绕“精彩文旅·友城共享”这一主题,共同聆听智慧激荡,分享治理经验,擘画合作蓝图。

7月19日,“世界市长对话·青岛”活动正式启幕。经济日报记者 张 虎摄

在“做强特色优势,发展海洋旅游”议题中,青岛市市长任刚、希腊比雷埃夫斯市市长莫拉里斯、柬埔寨西哈努克省副省长索非、烟台市副市长隋子林、威海市副市长梁皓,先后就如何做强海洋旅游发表了见解。

青岛市市长任刚介绍说,青岛海岸线总长800公里,串起了49个海湾,还有18处秀美细腻的沙滩和清澈湛蓝的海水浴场,形成了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交相辉映的美丽廊道;青岛陆海统筹也渐入佳境,这几年开发了“海上看青岛”新产品,15条线路可以让游客乘坐邮轮或者游艇,从另一个视角,从海上来看这座城市。特别是海上还有120座海岛,青岛正在加快海岛旅游开发的步伐,让更多的游客乘船走上海岛、住在海岛,感受海岛渔家文化。

任刚说,青岛海洋科技资源非常丰富,中国海洋大学、崂山实验室、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海军博物馆、青岛水族馆等机构,是中国海洋研学旅游首选目的地,每年接待研学游客超过400万人次;在青岛还可以体验赛事节会的激情浪漫,每年国际帆船赛事达到10余项,吸引了成千上万名海上运动爱好者在青岛扬帆逐浪,青岛每年还举办世界沙滩排球赛等100多场运动赛事,“下一步我们不仅要开发更多的旅游新产品、新业态,还要把服务作为青岛发展旅游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来抓,增进来到青岛旅游的获得感和美好感”。

希腊比雷埃夫斯市市长莫拉里斯说,比雷埃夫斯市过去是欧洲最大客运港口,现在早已突破了这个单一标签,“2024年,我们迎来了170万邮轮旅客,并突破了百万量级的母港旅客大关,另有1500万渡轮旅客,经由比雷埃夫斯前往希腊的数百座岛屿。”

莫拉里斯说,他们每年都举办“海洋日”节庆活动,已举办了十一届,会举行超过120场免费开放的活动,涵盖从航运与海洋机遇相关的会议、科学论坛,到音乐会、展览、戏剧演出、主题秀和体育赛事,“正是在不断变革中,比雷埃夫斯市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诱人的美食以及热情洋溢的人民,正从一个单纯的中转之地,逐渐蜕变为一个真正的目的地”。

柬埔寨西哈努克省副省长索非表示,西哈努克海岸线绵延440多公里,拥有金色沙滩、平静湛蓝的海水,以及十多个像龙岛和高龙撒冷岛这样的原始自然岛屿,这些岛屿不仅风光旖旎,还有珊瑚礁群、多样的海洋生物和未经破坏的原始自然风貌。仅去年一年,高龙岛就吸引了近30万名游客。

索非说,一系列重大开发项目正在重塑这座城市的未来:2023年,全新的西哈努克旅游港正式启用,可同时停靠20艘观光船。目前,将其升级为现代化邮轮码头的计划正稳步推进,同时,耗资18亿美元的“皇家遗产村”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将为城市带来高端度假村、游艇码头及世界级娱乐设施,“未来,我们将重点在邮轮旅游业、生态岛屿开发、社区与文化融合等方面进一步发展,诚邀各位投资者、开发商与国际合作伙伴参与各类项目建设,共襄盛举。”

烟台市副市长隋子林说,烟台市有1071公里黄金海岸线,230余座美丽海岛,30余处天然海水浴场,多年来,他们深挖海洋旅游资源,丰富海洋文旅产品体系,持续叫响“仙境海岸 品重烟台”城市品牌。“我们坚持做优海岛游,‘一岛一策’推进海岛旅游差异化开发定位;我们坚持做靓海岸游,高水平编制千里海岸观光廊道建设规划,丰富拓展湾区生活空间,布局一批打卡新地标、消费新场景,一批精品演艺活动出圈出彩;我们坚持做精海上游。依托22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大力发展休闲海钓、海上观光等海洋文旅融合新业态。”

隋子林说,烟台将努力营造“湾区即旅游”的理念,以芝罘湾、八角湾、蓬莱湾等湾区为重点,加快芝罘仙境、海上世界、八角湾艺术中心等项目建设,加速街区经济、会展经济与湾区旅游融合,营造湾区海洋旅游新场景。努力营造“生活即旅游”的观念,打造滨海旅游度假区、度假岛、葡萄酒庄、海洋牧场等特色海洋旅游产业集群,策划海上、岛上、岸上等海洋旅游产品,打造百公里精品休闲旅游“海岸之路”,“一岸一景”做优生活体验,让广大市民和海内外游客沿着千里黄金海岸线,乐享海洋旅游的诗与远方。

威海市副市长梁皓说,威海依托千公里海岸线,不断探索旅游资源“柔性化开发”的新路径,做到不与海争地,不向海索利,让海洋旅游成为连接人与生态的温柔纽带。梁皓表示,威海以“最小干预”为原则,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最大程度保留原生态。提出“嵌入式”整合方案,利用威海地貌山海交错、连绵起伏的特点,依托山海气象,有机结合岸线、湾区、岛屿、沙滩等自然景观,设计“一路十八湾”滨海休闲度假体系,分散嵌入亲海休闲、观光打卡、滨海步道等服务设施,既保留了“海草房”“百年渔村”等自然场景,又很好满足了原生态旅游线路需求。同时,以“微改造”为手段,循序渐进地推进城市更新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对属相街、栖霞街等一批百年老街改造,吸收游客对胶东文化的体验需求,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引入非遗市集、复古咖啡馆,既保留胶东沿海民俗的“烟火气”,又成为游客喜爱的网红打卡地。第三,以“文化共生”为内核,让游客转变角色融入沿海居民生活,充分体验海洋生态文明。近年来,威海围绕当地各类特色生产生活场景,植入适合游客体验的文化元素,打破游客与本土居民之间的角色限制,携手共享沉浸式场景体验。“高质量的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海洋生态保护。以最温柔的方式拥抱海洋,顺势而为,柔性开发,才会收获更持久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永久共生、和谐共鸣。”梁皓说。(经济日报记者 张虎 崔浩 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