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保障我国夏粮稳产丰收

郭静原 2025-07-15 17:48:15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单产持平,夏粮总产量14973.8万吨(2994.8亿斤),其中小麦产量13816.0万吨(2763.2亿斤),全国夏粮实现稳产丰收。

夏粮实现稳产丰收,这一成绩来之不易。在春耕春播春管期间,气温起伏大,降水偏少,大风日数偏多,农业生产遭遇了历史罕见的高温干旱;在夏收期间,全国大部晴好,利于机械化农机作业,但江淮、江汉、黄淮南部及西北东部、华北麦区出现的几次较强降水过程使机收作业短暂受阻。

面对严峻天气形势,全国气象部门提高政治站位,始终牢记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及时启动专项气象服务,全力以赴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中国气象局党组强化部署,出台《构建新型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保障粮食安全重点任务。国省气象部门强化技术指导,层层压实责任,国家气象中心组建灾害预警专班,提供高标准技术支持;针对5月出现的气象干旱,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多次组织青海、甘肃、陕西、宁夏、山西、内蒙古等省(自治区)气象部门开展抗旱人工影响天气专题会商,科学指导各地抢抓有利时机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天津、河北、吉林、云南等省(直辖市)气象局与农业农村、水利、应急管理等部门联合,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陕西省气象局指导市县气象部门做好气象为农服务。

精准靶向预警,助力抢抓农时。各级气象部门紧盯强降水、干旱、干热风等灾害,加密监测、滚动预报、精准预警,提供靶向服务,精准推送气象预报预警产品和专题农业气象服务信息。江苏气象部门延长预报提前量至10天,通过“农技耘”APP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布服务产品,实现南京农机手服务全覆盖。湖北气象部门灾害预警覆盖应急责任人783.8万人次,联合农机部门向6万余名农机手发布作业天气提醒。云南气象部门应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结果,大幅提高服务产品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强化技术应用,科技赋能为粮食生产插上翅膀。国家气象中心优化“分作物、分灾种、分区域”智能网格预报,建立基于“风清”“风顺”人工智能模型的无缝隙农业气象灾害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初步建成国省一体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平台,开展短、中长期灾害风险预警及年景预测;发布整地灌溉移栽适宜等级、干热风、干旱风险等精细化预报产品;基于高精度土壤融合监测资料,结合智能网格预报,提供精准农田墒情预报,助力科学调度农机作业。福建气象部门应用网格预报强化精细化服务,制作早稻逐日预报。重庆气象部门完善“气象实况+指标”“预报预警+措施”体系,新增9种高分辨率监测预警产品。陕西气象部门研发精细化小麦机收晾晒适宜性预报。江西气象部门升级省市县一体化平台,推广早稻早播技术并强化服务指导。

部门联动聚合力,风险预警助小麦减损增收。气象部门与农业农村、粮食和物资储备等部门强化会商研判,组织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有关专家深入田间联合开展冬小麦生产形势调研,联合发布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土壤墒情预报。今年北方冬麦区经历3次干热风天气过程,气象和农业农村部门及时发布风险预警,指导农户采取“一喷三防”和微喷灌等措施,有效减轻干热风危害。河南省气象局开展干热风预警服务效益评价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取防御措施的小麦千粒重平均提高1.5克至1.9克,亩产增加30.1斤至38.2斤,预估北方冬麦区可挽回小麦产量损失约23亿斤。此外,据河南、山东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价对比试验结果,冬小麦全生育期精细农业气象服务助力每亩净增收67.5元至78元,平均气象服务单产贡献率达8.7%至9.0%。

当前,秋粮进入产量形成关键期,气象部门持续加强监测预报预警,提供全链条、精细化、定制式服务,组织开展农业气象服务专家“接地气”专项行动,与农业农村、粮食和物资储备、水利等部门强化会商研判和数据共享,协同保障粮食安全。(经济日报记者 郭静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