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5 06:44:08
我的家乡在河北省河间市尊祖庄镇北司徒村,那儿离北京和天津都很近,恰好我也在这两个城市工作。因为老人从城里搬回了河间老家居住,老人在哪家就在哪,往返京津冀成了我生活的常态。
2023年上半年,南开大学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国各地建立乡村工作站,我提出了在河间建站的申请。在各方支持下,当年8月27日,南开大学河间乡村工作站成立,选址就在北司徒村。
借着南开大学河间乡村工作站的建立契机,我们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大学教授和大学生来到村里,走访调研乡村振兴情况,为中小学生上课。一年,两年……大学生们越来越受到村民们的欢迎,特别是受孩子们的喜欢,因为这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户。许多孩子告诉我,他们长大后要像大哥哥大姐姐们一样,考上大学,当作家、当警察、当科学家,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有用的人。北司徒中学的成绩也逐渐在河间市名列前茅,孩子们在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师生的指导下用英语演绎传统文化故事。
不仅在文化教育方面,南开大学的专家教授们还带来了实用的种植养殖技术,让乡亲们的收成更好了。我们还做了广泛调研,为河间企业寻求出海途径。今年5月初召开的京津冀企业出海研讨会,推动着一个服务本地企业、辐射周边地区的企业出海平台计划逐步落地。
这一切只是开始。越来越多的同学、朋友和我一起,从京津回到家乡,开展公益活动,为家乡发展作贡献。不少人带着孩子回来,培养他们京津和河间两边都是家的意识。
5年来,我真切感受到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水、电、路、网、物流、天然气等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备,多条高速公路连接京津冀,京沪高铁从北京南站到沧州西站仅需40分钟,将于2026年通车的雄商高铁也会从肃宁县和河间市穿过,发达的路网让回乡的路程越来越短。
除了基础设施,老家的环境也越来越好,河水更清了,鱼也更多了,各种各样的鸟儿翱翔天空,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在绿树成荫的农村公路上散步或骑车,呼吸着新鲜空气,惬意极了。
农村居住环境也日益改善。我每次回去都住在哥哥家新建的二层小楼里——这是受益于国家政策建设的装配式住房,冬暖夏凉。感触更深的是,以前堆柴火堆垃圾的大街现在变得平坦干净;村里每隔不远就设置一个垃圾桶,每天有卫生员负责清运。每次回去老人们都说,现在农村生活一点不比城市差。
往返于京津冀三地,感受着协同发展带来的巨变,我常常想起前辈们——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努力奋斗。我们这一代有责任继承他们的志向,接过接力棒,让家乡和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讲述人:南开大学河间乡村工作站站长 蔡印同 经济日报记者 王胜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