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3 18:37:43
“科技不应有界限,它属于全人类。”马来西亚科技与创新部长郑立慷11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文明多样性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也为全球科技合作注入了包容与信任的力量。
郑立慷此次来华出席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他指出,在当前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上升、多边主义面临挑战的背景下,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展现了推动合作共赢、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责任担当。
“文明对话的核心是包容与合作,这不仅关乎国际关系的稳定与进步,也对科技发展至关重要。”郑立慷说。当前,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粮食安全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亟需各国加强沟通、深化协作。“这些挑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科技合作更不应成为政治博弈的工具。”
他强调,科技发展应服务全人类,不应受限于地理界限、意识形态或制度背景,更不该成为某些国家的专属资源。“我们应致力于通过科技弥合差距,而不是加剧鸿沟。”
郑立慷指出,当科技研发仅局限于单一文明或文化时,其成果往往是局部性的,难以适应多元世界的需求。“文明对话能够帮助我们突破这一局限,让技术更具包容性和人文关怀。”
在郑立慷看来,文化与科技从来不是孤立发展的两个系统。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往往决定了它在促进科技创新上的潜力和活力。“文化是科技发展的根基,它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失败、如何鼓励探索,也影响着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力。”
他以马来西亚为例指出,多民族、多语言国家所孕育的文明生态,为科技跨界融合创造了良好土壤。“不同群体带来了不同的问题意识与解决方式。每种文明背后都有其独特的积淀,这些智慧一旦融合,就能为科技发展带来新视角和新动力。”
谈及中国近年来在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的探索,郑立慷给予高度评价:“我看到中国通过数字博物馆、虚拟文旅等形式,让文化资源更易触达、科技产品更具温度。这种创新不仅有利于文化传播,也增强了公众对数字化进程的认同感。”
他特别提到中国近年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尤其是海纳百川的文明气度对人工智能语料库构建和算法逻辑的影响。“比如中国的DeepSeek模型,其低门槛和开放架构让普通人也能享受人工智能红利。这体现了科技为公的理念,也反映了文明的包容精神。”
展望未来,郑立慷表示,马中两国在文化与科技融合领域合作潜力巨大。“我们可以在数字文旅、文物保护、科技创新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借助彼此的文化底蕴和技术优势,推动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
在郑立慷看来,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全球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每种文明都有其祖先留下的智慧,而这些智慧正是我们构建未来科技的重要资源。通过文明交流,我们可以激发更多跨文化灵感,拓展科技研发的广度与深度。”
“文明的多样性不应是障碍,而应是合作的桥梁。”他说,“我们期待与中国等国家一道,通过持续的文明对话与科技合作,让创新真正惠及每一个人。”(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