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3 18:12:17
相继上市的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凭借减重、降糖以及心肾保护优势,让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类药物迅速成为国际代谢疾病学界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中国药企也从最初的快速仿制逐步转向自主创新,逐渐成长为全球GLP-1RA研发版图中的重要力量。
近期, Nature杂志特别报道了中国原创GLP-1RA类药物在减重和代谢病治疗领域取得的最新突破,展示了国产创新药物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
Nature杂志首先介绍了一款国内药企自主研发的单受体激动剂——埃诺格鲁肽,其Ⅲ期临床数据十分亮眼。研究显示,接受每周注射2.4mg埃诺格鲁肽治疗48周后,患者平均减重高达13.8kg,而安慰剂组仅减少约200g,减重优势极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埃诺格鲁肽组患者体重下降≥5%的比例高达92.8%,远高于安慰剂组的14%。值得关注的是,即便在停药7周后,患者体重仅小幅回升约1%,提示该药物不仅减重效果强劲,且体重维持较为稳定。
据了解,埃诺格鲁肽与当前主流的司美格鲁肽作用机制相似,均通过激活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GLP-1R)来调节食欲、延缓胃排空、改善胰岛素分泌及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从而实现血糖控制与减重。然而,该药物在分子结构设计上进一步优化,更偏向于激活环磷酸腺苷(cAMP)信号通路,参与糖原、血糖和脂质代谢调节,理论上可兼具强效降糖、减重与脂肪代谢改善作用。临床数据显示,埃诺格鲁肽在降低肝脏脂肪含量、改善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方面同样表现优异。
除了埃诺格鲁肽,报道还详细介绍了多款正在中国加速研发的创新型GLP-1类药物,如:玛仕度肽、UBT251。玛仕度肽是GLP-1R与胰高血糖素(GCGR)双受体激动剂。2025年5月公布的36周临床研究显示,玛仕度肽使受试者平均体重下降15%,且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基于优异的代谢综合改善表现,该药物还计划拓展适应症至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以及T2DM多病共存管理。
UBT251是一款GLP-1、GCGR和胃抑胃多肽(GIP)三重受体激动剂,被称为当前GLP-1类药物研发中的“多靶点旗舰”。与现有GLP-1类药物每周注射不同,UBT251采用双周注射剂型,为患者带来更便捷的用药体验。
在剂型方面,中国自主研发的口服GLP-1类药物ASC30同样取得积极进展。除了现有产品外,其他口服GLP-1类药物也在积极推进中。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糖尿病专家Sof Andrikopoulos教授在Nature采访中介绍,事实上,亚洲人群肥胖、T2DM及其相关代谢病患病率高,而过去GLP-1类药物多以欧美人群为主,亚洲受试者比例偏低,无法全面评估药物在不同人种中的疗效差异。中国本土开展的大型临床试验,弥补了这一空白,有助于验证GLP-1类药物在亚洲人群中的安全性与疗效优势,同时也有助于优化亚洲代谢疾病个体化管理策略。
同时,Andrikopoulos教授认为,中国GLP-1类药物研发呈现出多靶点联合、多剂型并行发展趋势。新一代药物将不再局限于降糖与减重,而是通过联合GLP-1R、GCGR、GIPR等多靶点激动剂,兼顾改善肥胖相关的心血管、肾脏、肝脏疾病,实现多病共管与个体化治疗。这不仅将丰富临床治疗选择,也将使肥胖与T2DM患者的综合治疗模式更加精准、规范和普及。
综观Nature此次报道,中国原创GLP-1类药物研发正处于爆发期,管线涵盖单靶点激动剂、双激动剂、三重激动剂及口服制剂,剂型创新、靶点多元、布局全面。以埃诺格鲁肽、玛仕度肽、UBT251为代表的国产GLP-1类药物,不仅减重效果优异,更在多代谢疾病综合管理方面展现出强大竞争力。
凭借庞大的代谢病患者基数、丰富的临床资源与国际化合作机制,中国减重及代谢疾病创新药物有望在未来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席位,尤其可能在亚洲人群个体化代谢疾病管理中发挥更大价值。(经济日报记者 吴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