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5 06:32:45
文化旅游业已成为牧区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牧区依托类型多样的生态资源、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游牧民俗,通过文旅融合探索牧区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牧区生态环境脆弱,过度放牧是一直困扰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文化旅游业是破题之举。此前,牧民放牧牛羊、出售牛羊肉等,收入渠道较为单一。文旅产业推动牧民收入结构调整,不仅将传统畜牧业与现代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还带动了绿色畜产品就地消费。例如,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尕秀村牧民“放下羊鞭”建景区,办起藏家乐,收入渠道更加多元,增强了牧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发展文旅产业使得草原生态压力减小,提升了牧区经济韧性,成为保护草原生态、发展牧区经济的重要实践。
在模式创新的推动下,牧区文旅产业从“小而单一”的牧家乐形式转向“大而全面”的全产业链发展。内蒙古加快农牧业与旅游、文化、健康、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提出“跟着赛事去旅行”的文体旅融合发展模式,营造内容丰富、充满活力的沉浸式、体验式消费新场景。西乌珠穆沁旗深度挖掘马文化资源,创作实景演出,精心打造的西乌珠穆沁旗草原“99号公路”成为北方草原旅游热门目的地。陈巴尔虎旗立足身处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优势,着力开发旅游资源,积极探索打造牧文旅融合产业,还将莫尔格勒河旅游景区莫尔根驿站改造为陈巴尔虎旗特产馆,集文旅体验、土特产展销等于一体,让牧民搭上草原旅游的快车。新疆积极探索文旅产业发展新模式,特色民宿、文旅项目不断涌现,2024年从事文旅及相关产业的经营主体约51.41万户。“坐着火车游新疆”等交旅融合产品影响力不断提升。文旅产业发展重塑了牧区产业生态。
通过充分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牧区变文化资源禀赋为旅游发展优势,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民俗与旅游体验深度结合,打造牧区文化旅游项目,设计具有游牧文化特色的生态旅游线路,文化赋能旅游产业效应日益凸显。新疆特克斯县琼库什台村依托乌孙古道历史文化资源,投资改造民居,发展牧家乐、民宿、文创店等业态,从传统牧业村转型为旅游“网红村”。内蒙古推动“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深入牧区采风,充分发挥文艺演出、旅游推广等职能,以形式多样的节目展示民族文化魅力,传统文化通过创新表达焕发新活力。
数字技术正在重塑牧区旅游体验和管理模式,加快数字化建设成为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新举措。数字技术的应用催生了智慧牧场体验等旅游新业态,数字化巡展、数字文创等丰富了牧区文旅产品,三维建模、区块链技术创新了牧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模式,推动文旅融合逻辑从资源保护转向活态传承与IP创造,数字技术为牧区文旅产业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牧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如季节性制约,基础设施和数字化覆盖不均衡,产业协同效应待提升等。对此,牧区可从全季化运营、智慧化提升、深化交旅融合等方面构建牧区文旅产业新生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就全季化运营而言,设计四季主题旅游产品,打造春赏花、夏游牧、秋丰收、冬冰雪(研学)的全季化产品体系。在智慧化提升方面,实现重点旅游区域免费WiFi、在线预订、电子导览全覆盖,强化牧民数字化技能培训,不断加强科技赋能文旅项目设计。深化交旅融合要在改善地广人稀的牧区交通条件的同时,重点考虑旅行途中游览体验的提升等。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