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5 06:33:38
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改善不仅发挥着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作用,更是“草—畜—民”系统动态平衡的坚实保障。
作为牲畜繁衍与生长的基础,草原生态直接决定着饲草的数量、质量和稳定性。草地退化、产草量下降或可食牧草比例降低等情况,会导致牲畜膘情不佳、成活率降低以及出栏周期延长,直接影响牧民收入。“草丰”才能“畜壮”,“畜壮”方能“民富”。
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有助于牧区突破传统牧业单一模式,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健康的草原生态系统保障优质畜产品的供给、催生旅游热潮。草原形成的生态屏障,还可显著降低沙尘、干旱等灾害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为牧区长期稳定发展守好安全底线。
草原生态系统还是游牧文化存续的载体和精神依托,不仅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手工艺和节庆传统,更承载着世代相传的生态智慧。若草原退化,附着于游牧生活的独特文化习俗和知识体系将面临风险。反之,草原生态改善则能促进牧区稳定与文化活态传承,实现生态保护与文化延续的双赢。
近些年来,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空前加大。“十四五”以来,全国年均种草改良面积超4000万亩,缩减退化草原面积近7亿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50%以上。这一系列成果标志着我国草原生态实现从本世纪初的“整体恶化”到当前“整体改善”的历史性转变。草原生态改善的背后是政策精准实施、科学系统修复、数字技术赋能与生态价值转化的协同推进。
法治监管政策促进草原生态善治。以新修订的草原法为核心,涵盖监测、保护、修复等领域的草原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国家林草局联合有关部门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防止草原超载过牧,指导完成草原监测评价工作,为摸清我国草原资源底数打下坚实基础。2018年以来,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高效运行,累计查处破坏草原案件近5万起。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加快转变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促进草原休养生息。2023年,国家林草局与内蒙古、西藏、青海三省区共同推进草原保护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以点带面厘清草原保护发展体制机制问题,目前已取得31项初步成果。这些政策措施推动草原生态保护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防控。
系统修复治理草原退化痼疾。近年来,依托“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我国草原生态修复工作实现系统推进,建立起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为核心的平台支撑体系。“十四五”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100亿元用于草原保护与修复,年均修复草原超4600万亩,年均防治草原鼠虫害面积超1亿亩,草原鲜草总产量超5.5亿吨。目前,已布局建设由1个中心库、20个资源圃组成的草种质资源保存体系,草种供给能力不断攀升。2024年,我国各类草种产量突破7万吨,饲草种子自给率近70%。
数智技术重塑草原生态治理新范式。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集成云计算、AI识别等前沿技术,整合卫星、高空云台、林草终端监测设备、无人机等的实时数据,共同打造出智慧林草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卫星宏观监测、无人机重点巡查、物联网精准管控的“天地空”协同网络,使得草原管理正从传统人工巡查向智能化云端治理迈进,牧区“地域广、监管难”的困局得到有效化解。
生态价值实现催生牧区发展新活力。当前,牧区正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草原资源利用新模式,草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科学路径更加清晰。内蒙古达茂旗试点“草票”制度,不断探索完善“草原+草票+企业+农牧户”融合发展新机制,有效推进草原保护与修复的全民参与,构建起从草原资源到生态富民的价值实现链条。甘肃夏河县建立起“国有企业+合作社+家庭牧场”的发展模式,积极引导农牧民转变饲养观念,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现代畜牧业,带动了当地农牧民致富增收。这些创新实践不仅为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更为生态文明视野下草原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