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产教融合“两张皮”痼疾

鲁 良 2025-07-12 06:29:33

产教融合是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衔接的关键战略,是打通教育、科技、人才循环的核心枢纽。一段时间以来,如何进一步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受到广泛关注。此前,教育部等9部门联合主办的2025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圆满落幕,其间各地的产教融合示范日以其突出的含金量、辨识度、影响力受到社会关注。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通过机制创新、法律保障、财税激励、试点示范等政策驱动实现飞速发展,已形成系统的成果体系。教育与产业的契合度持续优化,推动了产与学的同频共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教师队伍专业化素养有力提升,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结构不断优化;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持续完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实现有机衔接,服务产业发展的驱动能力快速提升。

例如,天津市出台支持产教融合的地方性法规《天津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促进条例》,打造职教出海品牌“鲁班工坊”,高水平承办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共建省域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试点取得显著成效。又如,福建省晋江市以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为牵头学校,以晋江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园区,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全国县级唯一的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项目。

在产教融合过程中,还存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现象,不时出现“培养与需求脱节”“校热企冷”“联而不合”“合而不深”等问题,要纠治这一顽疾,需多维度施策。

一方面,通过配套设计和实践突破,协同建立符合教育规律与产业规律的产教融合推进机制。建立健全院校与产业园区、企业的协调联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适配、协同发展的耦合机制,推动院校专业谱系对接产业发展,重点服务区域重点产业紧缺岗位,系统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注重就业率、合作企业数量等单一维度的传统评价,转换到对产业贡献度、教育匹配度、学生发展度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精准测评,运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建立“人才质量追溯平台”跟踪和评估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构建产教融合数字孪生系统、开发区块链存证技术应用、建设基于DeepSeek等平台的AI诊断系统,引进第三方考核评价机制,从评价主体、评价标准、数据支撑、结果应用4个层面系统重构职业教育的质效评价体系。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组合式激励扶持机制。搭建高校、企业、社会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经费筹措合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多元办学的企业,给予奖励和扶持。根据企业的财务、信用状况和办学、经营情况等综合因素,给予适度信用额度和融资便利,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授信支持。建立产教融合风险防控体系,增强机制创新,平衡好各方利益。(作者:鲁 良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