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0 16:00:09
炎炎夏日,山东菏泽市巨野县核桃园镇马庄村的空气中弥漫着辛辣而浓郁的蒜香。沤山山脚下,百亩蒜田铺展,一幅生动的丰收图景跃然眼前。
曾经的核桃园镇马庄村,是村级班子运行评估中的“差”村,被纳入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名单,让这个有着835人的村庄一度陷入发展困境。转折发生在2022年,村“两委”牵头成立了大蒜种植专业合作社,创新“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近年来,在马庄村“两委”的带动下,党建引领大蒜产业的铿锵乐章,正逐步叩开群众致富的大门。
“咱们这儿的蒜,蒜皮紫得发亮,蒜瓣饱满均匀,并且辣度适中。”蒜农马卫国捧着自己种的大蒜,如数家珍道。
马庄村紫皮大蒜还有很好的耐储性,种植大户马卫国自豪地揭示其奥秘:“我们的土地位于沤山脚下,因水质土壤特性,我们村的大蒜长成后密度较好,捣成蒜泥,24小时内不会变色。”正是这份源自水土的先天优势,让马庄大蒜成为河南、山东等地客商争相收购的“抢手货”。
“这里的紫皮蒜,三伏不变质!”一旁,河南客商王志军的货车停在村口,工人们正将一袋袋大蒜装车。“我在这儿收了两年,每天拉走二三十吨,这蒜在河南、湖南特别抢手!”村收购点里,蒜农马俊数着刚到手的钱:“我家的蒜卖了5万多,主要是咱村管理有经验!”
7月上旬,虽已是大蒜销售季尾声,56岁的村民程云仍熟练地将蒜按照个头大小进行分拣:“每天工作10小时,一个月挣3000多,家门口就能顾家挣钱,比在外打工强多了!”村里还利用闲置厂房搞起光伏发电,村支部书记马团结算着增收账:“光伏板下种耐阴作物,一年又能多挣好几万块!”
谈及未来,马团结指着规划图信心满满:“2024年,马庄村的大蒜产业带动众多村民增收,村集体收入19.3万元,其中大蒜产业贡献占比超六成。我们计划建个冷库,错峰销售还能多赚两成,下一步计划发展‘蒜旅融合’,建个大蒜文化园,让城里人来体验种蒜、剥蒜,咱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