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昆山援疆助力探索南疆特色“农文旅融合”路径

乔文汇 2025-07-07 22:21:25

夏日里,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阿孜汗村游人络绎不绝。沿着民俗文化体验街前行,百年老茶馆飘出奶茶香,石板小巷两侧,无花果枝叶婆娑。以“无花果+文化+旅游”为核心,江苏援疆资金推动下的“农文旅融合”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幅生态美、产业旺、群众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阿孜汗村位于阿图什市松他克镇,是中国无花果的发源地之一,拥有6200亩种植面积,是全国最大的无花果产区之一,也被誉为“中国无花果之乡”。2023年,该村正式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验收,成为克州唯一以人文为主题的国家级旅游景区。

2020年以来,江苏昆山援疆工作组围绕“以文促旅、以旅兴业、以业兴村”的发展理念,累计投入援疆资金超过1亿元,重点用于道路改造、景观打造、房屋外立面翻新、公共设施完善等基础性建设。景区按照“一户一设计、一户一特色”的理念进行整体风貌改造,形成了“千亩无花果园+民俗文化街区+红色文化节点”空间格局,带动形成无花果采摘体验、民俗演出、夜市经济、餐饮民宿等多业态协同发展。

“援疆资金帮我们改造了村民房子的外立面,里面由农民自己投资。撬动了本地3亿元的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业,原本每年2000元租金的商铺,现在有的租金能达到10万元。”阿图什市文旅投公司负责人朱志栋告诉记者。

在景区核心区域,无花果文化街上分布着300余家商铺,涵盖民族手工艺、特色美食、旅拍、民宿等多种业态。景区引入“物业收费+商户租赁+旅游服务”模式,年盈利超150万元。以帕米尔文旅公司为平台,通过游客引流和物业管理,与商户签订协议按消费分成,形成“游客消费—商户盈利—农民增收”的收入闭环。

图为夜色中的阿孜汗无花果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冶明伟摄

“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参与到旅游中来了。”朱志栋说,“像老茶馆夏天日营业额能破万,烤肉店的生意也很好。以前靠卖无花果,一家年收入两三万元;现在无花果单价从几毛钱提升到十多元,再结合旅游采摘,收入翻了十几倍。”

一些返乡青年利用自家房屋开设旅拍店、咖啡馆等文创小店,实现稳定收益,为景区注入更多活力。随着业态丰富和文化体验项目增多,村民从过去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更多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

在产业发展的同时,阿孜汗村注重将民俗文化、红色记忆与景区建设相融合。百年刨冰店、民族团结文化园、党建园等文化节点,构成了游客可感知、村民有认同的共享空间。村里的无花果文创工坊、民族服饰旅拍等业态,受到游客欢迎,也成为村民增收新渠道。

记者在村中了解到,不少村民正主动与旅行社合作,提供本地下午茶、民间表演、亲子研学等服务类产品,旅游收入中约三分之一来自这类文化体验。此外,为了延长旅游“热度”,阿孜汗村正在加快发展“夜经济”,以夜市、夜游、夜演等方式激发游客停留意愿,推动“快进快出”向“深度游”转变。

当前,阿孜汗村已从单一的无花果种植区,升级为融合采摘体验、民俗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文旅融合示范区。“景区的最大变化不是建筑,是人。”朱志栋说。如今,村庄发展带动群众致富,也成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成果的一个生动体现。

据悉,下一步,该景区将持续推动“无花果+”产业深化发展,挖掘更多非遗和民俗元素,带动更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打造一条具有南疆特色的“农文旅融合”可持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