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7 22:21:50
近日,来到河南省孟州市会昌街道南关村肉牛养殖场,记者看到,上百头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正在牛舍里悠闲地嚼食草料,时不时发出“哞哞”的叫声。
“不养不知道,这养牛可是个精细活儿,像饲料的配比、牛粪的形状,这其中可都是有门道的。”63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宋家群是当地有名的“牛倌”,从2000年开始养殖奶牛,2017年改为养殖肉牛。他告诉记者,现在养殖场里存栏量有400多头,分批次出栏,年出栏优质肉牛200余头,主要销往广州等地,每头售价超2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据了解,该养殖场依托自繁自养模式,实现了从育种到出栏的全链条把控,为肉牛品质奠定了坚实基础。喂养牛的饲料为本地化采购,以青储草、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等天然成分为主,年消耗饲料量达400至500吨。从本地购买既降低了运输成本,又从侧面助力区域农业资源循环;疫病防控体系严谨,每头牛均定期接种口蹄疫疫苗、布病疫苗,确保牛群健康与肉品安全。值得一提的是,养牛场将牛粪经堆积发酵处理后转化为有机肥料出售,更实现“变废为宝”,构建起了生态循环农业的闭环。
走进饲料加工厂,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一个“大家伙”——大型搅拌机正将草料均匀混合。“为了提升效率、节省人工成本,我们在养牛场引入大型机械来完成撒草、搅拌饲料等作业,机械的应用使管理更精准、成本更可控。”宋家群介绍,养殖工人只需负责将分散的饲料清扫归拢,以及日常的场内卫生打扫工作,有效减轻了工作强度。
“单打独斗不算本事,带着大伙增收才是真章!”宋家群的共富情怀扎根在行动中——奶牛养殖时期,养殖场为20余户村民提供稳定就业;转型肉牛养殖后,他更着力孵化“致富火种”——为村民提供养殖技术、销路支持,目前已带动5户居民自立门户发展肉牛养殖,形成“场户联动”的共富模式。
“跟着宋书记学养牛,一年增收四五万!”村里的养殖户郭迎峰笑着算起“牛账”。从“输血式帮扶”转向“造血式赋能”,养牛场以切实行动助力村民增收,绘就共同富裕新画卷。“我希望能进一步扩大标准化养殖规模,打造绿色牛肉品牌,让更多的村民搭上‘牛产业’快车,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宋家群说。
近年来,孟州市不断探索养殖产业新路径,鼓励各村立足各自资源禀赋,发展“一村一业”,通过“村集体+养殖能手”“村集体+致富能手”“双绑”经济、“抱团”发展等模式,构建起了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让特色养殖成为群众致富的新引擎。
通过政策引导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依托面源污染项目、粮改饲、先打后补等相关政策,孟州市鼓励养殖场户扩大养殖规模,已促进两个肉牛场扩大养殖规模。通过技术培训不断提升养殖水平。截至目前,共组织畜牧专家开展养殖技术培训班3场次,培训养殖户及防疫人员200余人次,受益场户100余户。
同时,搭建市场供需信息平台,不定期发布市场价格、供求信息、灾害预警等信息30余条,引导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有效降低市场及生产风险。
截至目前,孟州市共有牛养殖场户278个,牛存栏0.96万头,其中肉牛存栏0.92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