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7 15:54:56
据报道,目前,我国拥有超1000家垃圾焚烧厂,占全球总量近50%,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超110万吨/日,规模超过美国、欧盟、日本的总和。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26236.62万吨,无害化处理量为26198.58万吨,焚烧处理占比78.9%,避免了大量垃圾侵占土地和污染土壤、水源。
破解垃圾处理这个世界性环保难题,将先进的技术设备、完善的标准体系和成熟的运营经验带向世界。中国为世界提供了先进经验。
政策支持持续深化完善是关键。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我国将垃圾焚烧确定为生活垃圾处理的主导方式,出台鼓励和规范并举的一系列政策,引导垃圾焚烧产业健康发展。比如,将垃圾焚烧设备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确立垃圾焚烧发电标杆电价,要求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垃圾焚烧项目的上网电量;通过绿色金融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一系列利好政策持续加码,吸引大量企业进入垃圾焚烧发电行业。与此同时,严密考虑垃圾焚烧关系民生福祉、生态环境的特殊性,持续完善监管政策,通过明确严格的排放、能效等标准,推动规范运营、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与监管双管齐下,为垃圾焚烧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推动企业向“大型化、智能化、资源化”迈进。
当今世界,绿色技术是各国竞争的重点。我国科研机构、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了垃圾焚烧技术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在焚烧装备、炉温控制、废气处置等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打造了环境科技领域的“中国名片”。例如,我国在超低排放技术领域的突破,使得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污染物控制达到世界顶尖水平,烟气关键指标稳定优于欧盟标准;飞灰和炉渣资源化利用率超60%等技术革新,为企业带来了更好的收益。
基于“中国制造”的全产业链,中国垃圾焚烧发电企业凭借“技术+资本+运营”的立体竞争优势,从规划设计到装备制造再到智能管理、运营标准,“走出去”步伐持续加快。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垃圾处理设备出口额将突破50亿美元。此外,中华环保联合会统计,截至2025年5月,中国企业参与海外垃圾焚烧项目(含已签约)达79座。在东南亚、中亚等地,采用中国技术和标准建设的垃圾焚烧发电厂不仅解决了垃圾处理难题,还为当地提供了清洁电力,推动了经济结构的绿色转型。面对中东高热值工业固废、东南亚高湿度生活垃圾等差异化的场景,中国企业提出创新性的技术方案,打破了欧美企业长期占据的优势。垃圾焚烧产业“走出去”,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国际绿色发展的重要一环。
需要指出的是,在通过垃圾焚烧“无害化”解决垃圾问题的同时,还需要我们凝聚全社会合力,充分发挥垃圾分类、循环经济等政策的引导作用,积极倡导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废弃物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量。同时在规划、建设、运营中精打细算,不断提升垃圾焚烧厂相应资源的利用效率。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中国法文化研究传播中心研究员)
转载自《光明日报》(2025年7月7日10版)